緒論及序文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回首頁
第四篇 永靖舊人物
 

張姓

  張姓為本鄉第四大姓,約占總人口百分之七‧九。以目前鄉內近四萬人口計算,當在三千人以上。主要分布在浮圳、同仁、東寧、崙子、五汴等村別,張姓在民國六十七年楊緒賢先生調查,列為台灣第四大姓。(同註三七)但大陸方面新統計,張姓人口在中國大陸約有一億,冠居中國第一姓。(註七二)

  張姓起源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名揮,為弓正,始製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周宣王時,卿士張仲,其後裔仕晉為大夫,至三家分晉,張開地相韓,其孫張良為漢留文成侯,裔孫魏太山太守張岱,自河內徒清河,其族最盛,故堂號以清河最著,另有百忍、金鑑等等。

  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親幸其宅,垂詢持家睦族之道,公藝但書百餘忍字,帝感動涕下,族人遂以──百忍」為堂號。又唐開元間,群臣多獻珍異寶物為玄宗祝壽,唯張九齡進千秋金鑑錄五卷,詳述古今興廢之道,帝嘉而賜書褒美,族人遂以──金鑑」為堂號。

  唐末河南張氏,陸續遷徙入閩,於宋末元初入粵,明清族人渡海來台,以張化孫十八大房,鑑湖等派居多。(註廿五)

  永靖建街市,有──張鼎常、張雄才、張蔭、張正三公、張麟、張耳順、張友、張企王、張督、張居賢、張足、張瓊」等人於嘉慶十八年參與。(註十一)

  永靖張姓依筆者搜集資料,約可分為以下渡台系統:

一、同仁──

  十世祖張坤岳公,生於康熙二十八年,卒於乾隆戊戌年,享壽九十歲,可能於康熙末年渡台。(註廿六)

二、同仁──

  九世祖張平忠公,祖籍廣東饒平,有一獨立三間起一條龍式,築於大宅內巷子,門楣題曰:「清河堂」,祖先廳神龕題:──燕翼堂」,可算是這一支派的祠堂,分三房,傳衍出眾多裔孫。(註廿七)

三、永北──

  張英用公由嘉應州鎮平縣興福鄉渡台,生於乾隆元年,約乾隆中期渡台,本居於彰化縣埔心鄉,生活貧困,聽說永靖土肥種荖葉易謀生,故搬來此。(註廿八)

四、浮圳──

  張敦和公,生於康熙二十八年,可能於康熙末期,由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渡台,在此約有二十五戶。(同註九)

五、浮圳──

  張剛義公,由潮州饒平渡台來員林鎮火燒庄,後再遷此地,約有三十五戶。(同註九)

六、浮圳──

  張敏直公,由潮州饒平到社頭鄉張厝庄,後再遷此地,約有二十多戶。(同註九)

七、東寧──

  渡台祖是九世祖,名諱不詳。十世祖友直公,十一世祖敖信公、學林公。祖籍潮州饒平,渡台來住員林柴頭井(林厝旁),宗祠在員林大饒里,後來遷到本地,分前厝、後厝兩院落,共約五十戶。(註廿九)

八、永興村──

  張厝渡台祖不祥,知其是客底,約有三十戶。(同註九)

九、崙子村──

  張厝渡台祖、祖籍皆不詳,堂號為濟陽堂,分布在詹厝厝,約有二十戶。(同註九)

十、永靖鄉──

  張權公,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於康熙中葉渡台。(註三十)

十一、永靖鄉──

  張敬老公、張尊賢公,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於乾隆中葉渡台。(同註三十)

   
   
 
  • 註一: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年六月版,五四至五八頁。謝英從先生以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十一月,永靖戶政事務所提供的──戶籍登記簿索引」之戶長名冊為準,統計出永靖鄉共有八千七百四十五戶,一百一十五姓;並計算出各村各姓戶數,各姓在本鄉戶口數百分比。
  • 註九: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民國八十年六月版,五十九頁至七十頁。表十:永靖鄉居民來源抽樣調查表。
  • 註廿四:同註二十,頁三二、頁六九明達公派。
  • 註廿五:賴振興、賴南岡、賴萬鎮,《中華民國各姓歷史淵源簡介》,頁八、頁九。
  • 註廿六:《張姓族譜》,同仁村張坤岳公派,家藏本。
  • 註廿七:同仁村張氏家廟,清河堂明間祖先神位所寫,及族裔張滿、張記先生口述。
  • 註廿八:《張姓族譜》,家藏本,張中治先生提供及口述。
  • 註廿九:公廳祖先牌位及族裔張伯仲口述。
  • 註三十:楊緒賢,《台灣區姓氏堂號考》,台灣省文獻會,民國六十八年六月。
 

資料版權所有,尊重原作者,請勿拷貝轉錄,關於網站設計、進度請聯絡電子化作者。
作者:張瑞和 | 電子化:張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