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名詞

意義

名詞

()效能學校

效能學校(effective schools)的指標:1.以學生為心;2.提供豐富學習活動;3.提供激勵學生學習的教學;4.有正向學習氣候;5.促進同儕互動;6.尊重教師專業成長;7.重視分享領導;8.鼓勵創造性解決問題;9.重視家長和社區參與

名詞

360度回饋

是指透過全面、多元資料的搜集與分析過程,以協助個人成長、發展或作為評鑑個人績效的一種方法,以便做到更公平、公正的評鑑。

名詞

3E

3E時代:Excellence 卓越、Efficiency 績效、 Equity 公平

名詞

6W思考

Why, What, Who, When, Where, How

名詞

AQ

AQ (Adversity Quotient) 是人們應付逆境的能力

名詞

CIS SIS識別系統

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簡稱CIS)是將企業經營的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整體傳播系統,傳達給周遭的關係者或團體,並掌握使其對企業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如將CIS的觀念引進學校領導與經營中,應亦可視覺化、系統化的有效傳播學校特質,促進學校優勢的公共關係,相信從CIS的觀念中汲取其精神,妥善規劃與設計可進而形成校園識別系統的School Identity SystemSIS系統。SIS對內可以有以下之功能1.確立目標。2.建立共識3.增進榮譽。4.促進認同。對外則可以增進良好溝通,促進與公眾之情誼,塑造優良的公共形象,進而營造學校的良好公共關係。

名詞

CQ

創造力

名詞

EQ

情緒智能(詳見本文之︰情緒智能)

名詞

MQ

Moral Intelligence,道德智商

名詞

PKM的五連環

為了解決知識工作者工作的需要,個人知識管理大致可以歸類為下列五大領域:(1)個人人脈資源庫管理 (2)個人行動通訊管理 (3)個人文件知識庫管理(4)個人時間管理 (5)個人網路資源管理

名詞

PQ

體力

名詞

SWOT

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

名詞

TQM

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名詞

七大領域

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

名詞

九年一貫

一個中心(生活);二種節數(領域、彈性);三個面向(人與自己、社會、自然);四個因素(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五大目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終身學習);六大議題;七大領域;八項工作;九年一貫;十大能力。

名詞

代幣制

代幣製(token economy)是用點券的模式來獎懲,當個案表現適當行為時,給予獎勵,表現不恰當時,則給予處罰。

名詞

加速學校

一所由學校、家長、學生、學區官方代表、在地社區人員所組成的學校,一起為孩童創造之最佳學校,使每生有機會成功,並成為有創力、有批判力、有生產力之社區成員。

名詞

永續經營

永續發展是指人類整體發展是建構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公義」三大基礎上,能滿足當代需要,但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

名詞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在透過教育促使學生了解自身文化的意義,肯定自己的文化,進而了解其他文化,尊重其他文化達到世界和平共榮之目的。目標:()不同文化強度和價值的提昇。()尊重人權,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他人。()增進人類生活選擇的向度。()主張機會均等及社會正義。()促進各群體間權力分配的均等。

名詞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係以成人為對象所進行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就我國現況而言,成人教育應係社會教育的一環,且為其中重要的一環。

名詞

次級文化

所謂的「次文化」(subaltern culture)是指相對於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也就是次級文化;「次文化」是邊緣的、附屬的與次要的文化。小學階段學生的他律性較強,容易受到同擠團體的影響。而在班級中的學生次文化所形成的團體,容易受到媒體與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一種屬於次級文化的小團體。例如在小學中流行的小女孩們的偶像崇拜風、中低年級小男生當前所流行的戰鬥陀螺遊戲等,都是典型的學校次文化團體。

名詞

次級團體

見上一條:次級文化。

名詞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一種行為管理的方法,一個人藉此方法可以改變或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某個特定目標。

自我控制的步驟:一:自我觀察;二:自我增強;三:自我懲罰;四:替代反應訓練(ex:閉緊雙眼來避開令人緊張刺激的情境);五:刺激控制;六:自我指導訓練;

名詞

行政中立

行政中立的意義:()依法行政()執法公正()不介入政黨派系紛爭。行政中立的目的:()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配合多元環境的需要()推動行政革新()保障公務人員權益。

名詞

行政倫理

行政倫理,又稱公務倫理,係為維持行政行為的正當關係,公務員應遵循的職業倫理規範。

名詞

吹哨子的人

這個詞借自體育競賽,當有人在競賽中做出違規的行為和動作,裁判就大聲吹哨子警告,因而後來遂被借用來說從事內部和外部檢舉,舉發違法違規事項的人。到了近代,並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法律概念,例如:一九七八年,美國通過「文官改革法案」,該法案又被稱為「吹哨子法案」,該法案規定,若文官察覺政府之所為違法,則他將這種事情向相關單位檢舉的行為,將受到法律之保護。有了這樣的法律,非僅政府的權力有了更大的限制,對不願同流合污的文官而言,則有了選擇不同流合污的機會,所謂的人的自主與尊嚴也更加得以落實。

名詞

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是指社會賦予某個角色,如丈夫、妻子、父親、母親等的一些期望。而角色行為是指這些角色所做的一些行為。通常某個人,如果其角色行為不符合社會的角色期望,則別人會認為他沒有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

名詞

知情意行

結合認知、技能、情意、行動(實踐)四合一的教學方式,例如道德教育、生命教育都可以用知情意行的教學模式。

名詞

社會資源

社會所能提供的各項資源,例如醫療、社會福利、職訓、法律、心理輔導、教育…等資源。

名詞

社會適應

生活適應可分為個人適應(personal)與社會適應(social adjustment)。個人適應的關鍵在於自我觀念的建立與發展,社會適應則注重在社會環境中成為一個有效率的成員,而能基於適當的群己關係,表現社會化的品格和行為。

名詞

附加價值

現代人應具備何種附加價值?()外語能力(國際觀)()網路應用能力;()自我專業能力,與經驗做為自我成功捷徑;()前人的耳提面命可為避免失敗的重蹈覆轍。

名詞

後囑教育

透過學生去教育他們的父母親的一種教育方式。Ex:利用班會討論專題教學。各班以交通安全為主題討論相關問題,以加深學童對交通安全的瞭解與重視,進而發揮「後囑教育」的功能,推廣至家庭及社區,影響家長及成人。

名詞

政院教育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於中華民國83921日,在全國各界支持與鞭策下,得以匯聚全民的意見,做為研議我國教育改革方案的基礎。在經過兩年審慎研議後,彙整對我國教育改革之重點建議,提出了《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名詞

相互抵制

一種彼此制衡的關係

名詞

科際整合

打破學科界限,以某些技能為主題,由各科教師協同合作,共擬適合學生需求課程。

名詞

衍生計畫

由某一主計畫延伸至相關的子計畫或相關的計畫,是一種延續性的計畫

名詞

夏山學校

開放教育的英國代表性學校

名詞

弱勢扶助

對於弱勢族群(偏遠、原住民學童、社經背景低落、學習適應欠佳…等)所進行的關懷照顧工作。

名詞

時間管理

能對時間做有效的安排規畫運用,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的一種管理科學。

名詞

破唱片技術

以破唱片不斷的跳針來比喻「一再地提醒某事」(repeat),以堅定的態度重覆意見

名詞

國教學校教育目標

透過人與自己、社會、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份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與世界觀國民。

名詞

專業分工

教師專業自主權出現於中央教育法規的條文:()教育基本法(第八條、十五條);教師法(第四章第十六條第六款);教師法(第八章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故教師為一專業人員乃無庸置疑之事。在「教師專業自主權」與「主管行政裁量權」的兼顧平衡下,讓各類的專業人員能彼此分工合作,創造最大的教育成果,乃是雙贏的結果。

名詞

專業自主

教師法中將教師視為專業人員,而一項行業被視為專業,擁有專業自主是必要條件之一。教師增進專業自主可行之道:()應體認教師具有教學的主動性與創新性;()與家長建立和諧支持的關係;()成立校內教師會,突破制度的壓抑;()不斷地在職進修且應自我規範;()參與學校行政決策;()營造積極正向的學校氣氛

名詞

專業佑能

專業知識的養成與培育(不太確定)

名詞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論強調人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平等,強調讓每個學生受到充分的教育,也強調因材施教和發展每個學生的潛能,而小班教學正符合教育公平論之要求。釐清公平與均等的概念,「公平」與「均等」的基本差異在於:公平具有質的特性,均等則具有量的特質。教育公平指涉正義,強調以正義作為判斷教育實踐合乎公平精神與否的規準;教育均等則關切資源是否等量地分配至不同團體。不公平總是意涵著不正義,不均等則否;不均等未必意味著不公平,而均等也未必能彰顯公平精神。是故,欲期實現有意義的教育均等,在均等概念的考量外,需輔以基於公平概念的種種積極性教育處遇。 

名詞

教育正義

兒童教育權利已有積極性的「社會權」性質,有要求國家社會提供個人協助的義務觀念,並蘊涵著「均等主義、特殊保護、基本教育、適性教育、最佳利益、教育性休閒、自由表意、人性尊嚴、教育正義、追求知識、請求教育改革、免於忽略」等十二項基本教育原則。

名詞

教育機會均等

大體係指學生具有同等的入學機會;而且入學之後,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能夠得到公平及適性教育,使自己潛能得以有效發展。

名詞

教育選擇權

目前所談的「教育選擇權」,仍大都以家長教育選擇權為主;也就是指家長或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內,有選擇學校的自由與權利。

名詞

教育優先區

係指被政府列為物質或經濟極為貧乏或不利,須優先予於改善以利教育機會均等理想之實現的地區。

名詞

教育優先區指標

九十三年度教育優先區計畫之指標,計有以下七項:()原住民及低收入戶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離島或偏遠交通不便之學校。()隔代教養、單(寄)親家庭學生及外籍、大陸配偶子女比例偏高之學校。()中途輟學率偏高之學校。()學齡人口嚴重流失之學校。()教師流動率及代理教師比例偏高之學校。()國中學習弱勢學生比例偏高之學校。

名詞

教師素質

係指一位教師為勝任其教育工作所具備的能力、素養與特質。

名詞

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本位的教專業發展包含下列向度:()以學校為本位。()兼顧理論與實務。()多在校內或鄰近學校進行。()主動參與的角色。()符合內在成長的動機。()活動規畫具系統性。()活動形式多元化。()兼顧教師個人需求與學校需求。()以自我導向的進修為目標。

名詞

教師專業對話

教師之間透過教師專業對話,互相討論教學經驗,藉由集體思考促進共同成長的活動。

名詞

教師証照制度

教師証照制度(teacher certification systemteacher licensure system),是指透過檢定(certificatinglicensing)的程序,以確認中國小教師資格及能力的一種行政措施,其目的在確保中國小及幼稚園教師,在多元、開放的師資培育制度下,能具備並維持應有的專業素養。

名詞

教師職級制度

源於美國的「生涯階梯」,藉以提供教師晉升管道,激勵教師工作精神,進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名詞

教學資源中心

能提供足夠教學資源的地方。

名詞

教學導師制

教學導師制的產生,乃是為了因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昇師專業自主的訴求而產生,目標在籍由同儕的互相學習,以達到提昇教學效能的目標。多項研究指出:該制度可改善教師專業孤立情形、促進集體合作,教師因此得以獲得友伴關係與肯定,接觸各種教學模式、調整自我教學、及從事教學思考…等。該制度對於導入初任教師、肯定資深教師、促進資深教師的專業成長亦有顯著效果。

名詞

習得無助

「習得無助感」是指個體面臨挑戰情境時的一種絕望心態。即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眼前,也鼓不起嘗試的勇氣。此種狀態,被視為是成就動機(學習動機)的缺乏或低落。

名詞

通權達變

一種因時、因地制宜的權變模式。

名詞

創造思考教學

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多元活潑的課程內容、教學活動和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名詞

森林小學

人本基金會在台北所創辦的仿英國夏山學校之開放教育的小學。

名詞

焦點討論法

係由文化事業學會(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簡稱ICA)之推廣運用而漸漸普及。它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溝通方法,目的在訓練群體願意聽別人、能夠聽別人意見的精神與能力。透過焦點討論法帶領的技巧,能使一個團體彼此間在想法上激盪交流,進而產生共鳴。由於運用類似方法可以有效激發群體意識之互動凝聚,故知名之人文導師陳怡安博士則以「意識會談法」名之。

名詞

無怨制度

是一種無抱怨的制度,是一種用教育愛來關懷學生,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名詞

視導行政、一般視導、臨床視導

「視導行政」係指與改進教學有關的行政業務,包括視導制度的建立與運作、經費、人事的支援和視導計畫的評量等。「一般視導」強調課程及教材的選擇與準備、在職進修的研擬、教材的評量及教學有關的協調工作等。換言之,一般視導係為改進課堂內教學而從事課堂外的運作。「臨床視導」則不然,它強調教師在課堂內教學的改進,包含課堂內所發生的一切,也就是教師及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行為的改變

名詞

開放教育

開放教育(Open education)是指因應學生個別差異妥慎設計學習環境,激發學生不斷主動探索學習,使兒童獲得全人發展的教育理念與措施。開放教育強調教師專業知能及自主權,肯定學生個別差異,教學及學習內容具彈性、多樣化,重視學生全面性發展,鼓勵不同的答案。

名詞

集體協商

我國俗稱之「勞動三權」,一般係指團結權、集體協商權(或稱團體交涉權)與爭議權。所謂集體協商的制度,就是工會作為集體協商的代理人,代表工會會員與雇主協商工時、工資等僱用條件,爭取會員最大的福利。

名詞

新制懇親會

懇親會:加強親職教育,發揮學校與新生家長間之雙向溝通,以達成學習與生活教育之目標。

名詞

新移民文化計畫

加強外籍配偶等弱勢族群終身教育,建立多元社會。目標:一、建立國人對新移民之同理認識,促進在地國際文化交流與融合。二、建立外籍配偶終身學習體系,提升外籍配偶個人價值,營造其家庭之親子閱讀習慣,俾利於個人、家庭與社會發展。三、促進新臺灣之子雙邊文化認同,從小培養健全文化意識與人格發展。

實施重點策略:一、辦理多元文化交流及教育成果展示活動:二、建立外籍配偶終身學習體系:三、了解與傳承外籍配偶母國文化:四、設置外籍配偶教育專題網站:五、督導各縣市政府落實外籍配偶之教育服務:

名詞

溝通理性取向

Habermas(哈柏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乃是以溝通理性(rationality)為發展的基礎,以重建人類的溝通能力為根本準則,透過啟蒙、反省、批判的方法,來達到成熟、自主、解放的溝通目的,從而達致「理性的社會」的最終理想。Habermas認為要能真正達到理性,人的「自主思考」與「批判能力」是必要的。

范熾文(2000)則認為學校行政上的溝通要把持:「理想言談情境」、「避免系統性扭曲」 (因權力因素或意識型態干涉了溝通)、「符合有效聲稱」 (雙方對語言內容的認同)以及「批判既有意識型態」的四個原則。

洪瑛璘(2001)指出三點:第一、教育不是意識型態的灌輸工具,應加強哲學的思辨成份來詮釋及理解教育理念,以達到互為主體的理性溝通。第二、教育行政組織應預設良好的溝通環境,以理性的溝通來增進行政的效率。第三、學校目標與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並且培養學生有批判精神與能力。

名詞

補償教育

係指為文化不利(culturally disadvantaged)兒童設計不同教育方案,以補償其幼年缺乏文化剌激的環境,進而減少其課業學習困難和增進課業學習能力。

名詞

試探氣球

試探性地放出某一種訊息,以了解組織對此訊息的反應與接受程度。

名詞

隔空教育

是指透過遠距離教學的模式,所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

名詞

隔離

將特殊學生(或不同種族)的學生,和一般學生隔離開來接受教育。這是不對的,因為,它剝奪了學生公平受教的機會,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名詞

實習家庭教室

利用學校教室的空間,模擬家庭生活的情境,進而進行相關實習課程的場所。

名詞

磁性學校

是美國中學的一種類型,多設於美國的市區,乃由已有的學校改設而成,允許越區就讀與入學甄試,提供給資優生修習工程、醫藥、美術……等學程。

名詞

精緻教育

就精緻教育的取向而言,是在追求一種「更為美好」的教育發展結果,與西方文獻中「Goodness Education(美好教育)的原意相通──不只重視學校文化的運作,更重視學生學業的成就、技藝養成教育和道德情意的陶冶,是重視人性化潛能更大發展的完美教育。

名詞

綠色行銷

綠色行銷首需喚起企業体的良知,在設計、生產、包裝時,能降低商品不利於環境保護的因素,生產綠色產品,規劃回收、再生、再利用体系,建立以環保為訴求的服務導向,塑造企業公益形象,勾勒企業永續經營的藍圖,進而引導消費者加入綠色消費的主流中。

名詞

認知地圖

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係的資訊。

名詞

領導風格

「教育行政領導風格」的意義:就是指「在教育組織的情境下,教育主管散發其個人的魅力特質,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所產生的各種具影響力的行為,並發揮通權達變的影響效果,用以糾和群眾、激勵士氣,指引組織的方向,同時兼顧到成員個人需求,使能經濟有效達成組織的目標的一種領導行為模式。」

名詞

價值觀建立

價值觀教育,意指傳授個人成長所必須的信念,幫助個人於家庭和社會中實踐美德的路途上踏出第一步。這包含相當廣泛的美德:從慷慨、合群服務的精神、正義、相互了解、友善、忠實等等,到孝順父母、愛國和虔誠事主。

名詞

數位差距

是指在現今及未來的網路時代中,擁有電腦、網路等數位化科技者,正快速拉大與未擁有者在知識取得、財富以及社會地位的距離,形成新的社會不公平現象,此一現象在學校教育體系尤為明顯。

名詞

標準作業程序

名詞

學校社區化

()學校擁有最多的社會公共資源,包括人才、經費和空間,應根據各自的條件,設計出一套機制將學校對於其所在地的社區社會做更進一步開放,透過社區學習計畫和外界社會產生交流互動,讓學校能夠成為社區社會所擁有的學校,成為帶動文化和社會學習的中心,提昇地方的形象與實質的建設,也為學校本身帶來活力和生機。()透過社區學習體系,整合學校資源、社區社會、文化生活與產業活動,振興地方,恢復地方生機與活力。讓中小學、文化活動中心、和社區的環境空間,及其社群成員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互相開放、交流、整合的體系。

名詞

學習社會

本世紀以後,人類面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急遽的變遷。面臨這些問題與挑戰,三十年來先進國家類皆以「推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作為主要的途徑,認為這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重要趨勢。在學習社會中,個人所需的不僅是學校教育,而且是終身的教育。而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如下:一、建立回流教育制度;二、開闢彈性多元入學管道;三、推動學校教育改革;四、發展多元型態的高等教育機構;五、推動補習學校轉型;六、鼓勵民間企業提供學習機會;七、發展各類型的學習型組織;八、開拓弱勢族群終身學習機會;九、整合終身學習資訊網路;十、加強民眾外語學習;十一、成立各級終身教育委員會;十二、完成終身學習法制十三、建立認可全民學習成就制度;十四、加強培育教師終身學習素養。

名詞

學習型家庭

「透過家庭成員共同學習,培養全民開闊的思考方式,創造真正的學習」。其特徵包括:繼續不斷的學習、親密合作的關係、彼此聯繫的網路、集體共享的觀念、創新發展的精神、系統思考的方法及建立知能的目的。

名詞

學習機會

學習機會是由教育系統所提供給學生之能夠增益學生學習和成就的條件(conditions)。這些條件可以概分為三個建構概念︰教師的知識、教學內容和層次、和學校的教學資源。

名詞

學習權

是指個人在所處環境中充分發展閱讀、思考、生活以及創造能力的一極種基本權力。

名詞

學術自由

是指教師、學生在教學、學習以及研究出版的過程享有高度的自主性,不受法律、組織規定以及公眾壓力的不當干預或限制。

名詞

機會平等

依憲法第一百五十九條,國民受教育機會一律平等精神之「教育機會平等法」,才能有效遏止當前「教育階級化的走向」。國家應保障全體國民學習機會之平等,不得因身心殘障,或因性別、種族、宗教、政治信仰、年齡、經濟條件、社會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任何人得依其心智追求適性之發展。

名詞

燈塔學校

是指經認定具有某種學校特色,這種特色足以作為其他學校學習的榜樣,同時也願意提供學校特色給其他學校參考的英國英格蘭地區的中國小、幼兒學校及特殊學校。

名詞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

在教育部公佈「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指出:未來人類要能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必需具備四種基本能力的學習,分別是: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因此面對未來社會的快速變化,不僅孩子們要學習,為人父母更要學習,換言之,大人與小孩都必需要學習,何不大手牽小手,一起經營學習家庭!

名詞

藍帶學校

係指學校在領導、課程、教學、學生成就和家長參與具有傑出表現而接受表揚的卓越學校。

名詞

雙面提示

優缺點兩案並陳,而不是單單呈現某一方面,比較容易讓人得到客觀完整的訊息並加以分析判斷。

名詞

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教導學生能同時很熟練的使用兩種族群語言的教育措施。

名詞

鬆散結合

學校為一鬆散結合系統,在此系統中各成員之間彼此相關,但卻保持自己一定的身分與獨立性,所以即使一年無所事事,學生還是照樣考上學校,而學校依舊有教育的成效出現。學校的教學部門事鬆散結合的形式,但是非教學部門卻與其相反,呈現緊密結合情況。

名詞

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歐洲義務教育逐漸發展中的觀念。可定義為是一種非常不同的性質,包括横向或各學科為基礎的能力(transversal or subject-based competencies)或兩者結合。現今之社會,只有基本教育程度者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傳統技能如讀、寫及算仍是基本的,然而人民需要獲得新的關鍵能力,這些關鍵能力在知識社會日益重要如:外語能力、具有如何學習的能力、創造力及基本ICT技能等。

名詞

懸缺課程

美國教育學者艾斯納(E.W.Eisner)把學校該教或學生該學卻因故使學生沒有接觸機會的經驗,稱之為「懸缺課程」。

名詞

懸掛假設

說出背後的想法

名詞

籃中演練

籃中演練是情境演練 (situational exercise)的一種方法,情境演練是將實際的工作情境化成問題,由演練人員實際操作,以評量或培養實作能力的一種設計。情境演練重在「做的能力」,而非「知的能力」。

名詞

權責相稱

有權斯有責,此原則要求在機關組織內每個人的職權應有明確的規定及相稱的關係,使職權有所司,人有專責,權責相當,以提高行政率。本原則可使分層負責之實施取得立法上之依據。

名詞

蘿蔔與棍子

這本來是一套獎懲制度,蘿蔔在前,棍子在後,恩威併用,讓驢子往前走。

行政

十年重要教育政策

小班小校、國教向下延伸、教育券、總量管制、教育優先區、教科書開放

行政

中縣九二局長指示

常態編班、能力分組,本位課程、整合網站資源,鼓勵教師融入教學、落實英語教育、營造互信互動社區關係、增進特教知能,提昇身障生教育品質、建立校舍設備管理機制、落實午餐與體適能運動。

行政

近十年教育組織變革

八三年:師資培育法。八五年:教改總諮議報告書。八八年;國民教育法修訂校長資遴選制。八八年:教育基本法。九十年:教分級制研議。九一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

行政

教改方向

照顧弱勢族群追求公平正義、建立行政專業地位、加強國際交流、普及資訊素養、提昇文化水準、續推生命教育、終身學習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提昇全民體適能、啟發創造力。

行政

教改審議會建議

口訣:「交待常踢毽」: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體系。

行政

教評會功能

一、教師聘任及審查。二、長聘期限訂定。三、停聘解聘不續聘審議。四、教師資遣原因認定。五、教師違約之評議。六、其他依法令應經教評會審查者。

行政

教評會的問題

1.委員產生方式的模糊。2.各校評審教師辦法的週延性不足。3.教師調校的困難。4.對代理、代課教師任用方式的模糊。5.聘審過程費時費力。

行政

組織變革3R

Rethink思考別人如何成功,自己如何進步。Redesign重新設計,如何讓流程run得更順暢。Restructure tools重建工具:員工自主授權、有決策權…等

行政

學校行銷

基本行銷(教學)、反應行銷(家長反應)、責任行銷(一段時間與家長聯絡)、合夥行銷(持續研究、助學童成長)

法令

兒童福利法第一條

為維護兒童身心健康,促進兒童正常發育,保障兒童福利,特制定本法。

法令

師培法第一條

師資培育,以培養健全師資及其他教育專業人員…

法令

國民教育法第七條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課程,應以民族精神教育及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並注重其連貫性。

法令

國民教育法第九條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應為專任,並採任期制,在同一學校得連任一次。國民中、小學校長任期屆滿得回任教師。

法令

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

國民教育階段,對於資賦優異、體能殘障、智能不足、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應施以特殊教育或技藝訓練;其辦法由教育部訂之。(實施特殊教育的法源依據)

法令

國民教育法第十條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設校務會議(法源依據),議決校務重大事項,由校長召集主持。

法令

國教法修法後之精神

國民教育法是辦理國民教育的重要法源,關係著國民教育的發展。此次增修訂條文,反映教育改革的一些重要訴求,藉由教育法規的鬆綁,以促進國民教育的推展。從其內涵分析,國民教育將呈現「分權、民主、參與、開放」的特質。影響所及,將使國教型態多元化、課程發展彈性化、地方權責明確化、校長遴聘制度化、校務決策民主化。

法令

教育基本法

教育基本法是所有教育法令之「基本法」,計有17條,充分展現教育決定民主化、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權力分權化、教育作為中立化等基本精神

法令

教育基本法~行政中之

第六條: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或宗教信仰從事宣傳,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亦不得強迫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參加任何政治團體或宗教活動。

法令

教育基本法~家長教育選擇權

第八條:…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得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選擇受教育的方式。

法令

教育基本法~教育機會均等

第四條:人民無分性別、年齡、種族、宗教、信仰…及其他條件,受教育機會一律平等。

第五條:政府應編列經費,對於偏遠及特殊地地之教育,應優先予以補助。

法令

教育基本法~教師專業自主權

第八條:…教師之專業自主權,應予尊重。

第十五條:教師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法令

教育基本法~評鑑

第十條:縣市政府應成立教育審議委員會,負責教育業務之審議、諮詢、協調、評鑑…等事宜。

第十三條: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並應加強教育研究及評鑑工作,以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

法令

教育基本法~學生受教權

第八條:…學生之學習權與受教育權,國家應予以保障。

第十五條:教師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法令

教育基本法精神

確立學習權、決定民主、權力下放、中立、教育權力分權(家長教師學生各自有權)、年限延長、終身教育、教育機會均等

法令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四條

(國民教育經費優先編列原則)直轄市、縣(市)政府應依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項規定,優先編列國民教育經費。

法令

教師法第一條

為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與生活,增進教師專業地位,以提昇教育品質,特制定本法。

法令

教師法第十六、七條~權利與義務

十六條~權利:提出興革、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撫恤、進修、參加組織、專業自主…

十七條~義務:遵守聘約、維護學生受教權、實施教學、輔導管教學生(重要的法源依據)、參與學校、學術行政工作及社會教育活動…等。

法令

教師法第十四條~解聘停聘條件

教師聘任後除有左列各款之一者外,不得解聘、停聘或不續聘︰

(一)受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判決確定,未獲宣告緩刑者。

(二)曾服公務,因貪污瀆職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者。

(三)依法停止任用,或受休職處分尚未期滿,或因案停止職務,其原因尚未消滅者。

(四)禠奪公權尚未復權者。

(五)受禁治產之宣告,尚未撤銷者。

(六)行為不檢有損師道,經有關機關查證屬實者。

(七)經合格醫師證明有精神病者。

(八)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或違反聘約情節重大者。

有前項第六款、第八款情形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及出席委員半數以上之決議。

有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七款情形者,不得聘任為教師。其已聘任者,除有第七款情形者依規定辦理退休或資遣外,應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予以解聘、停聘或不續聘。

法令

教師法第廿七條~教師組織

各級教師組織之基本任務如下:

(一)維護教師專業尊嚴與專業自主權。

(二)與學校協議教師聘約事宜。

(三)研究並協助解決各項教育問題。

(四)監督離職給付儲金機構之管理、營運、給付等事宜。

(五)派出代表參與教師聘任、申訴及其他與教師有關之法定組織。

(六)制定教師自律公約。

法令

學校各組織法源依據

一、教評會:教師法第十一條

二、輔導學生管教辦法:教師法第十七條

三、教師會:教師法第廿六、廿七條

四、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申評會):教師法第三十條

五、校長遴選:國民教育法第九條

六、校務會議:國民教育法第十條

七、實施特殊教育之法源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

法令

憲法

第二十一條:人民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與義務。

特教

回歸主流

指特殊需要的兒童從隔離的特殊學校或特殊班級,回歸到一般學校普通班級上學上課的理念與政策

特教

在家自行教育

意指學生不到學校接受學校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間,由家長依其需要自行在家給予孩子教導的一種教育模式,它提供了家長另類教育選擇的途徑。

特教

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第二十條:中央與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根據身心障礙者人口調查之資料,規劃設立各級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班或以其他方式教育不能就讀於普通學校或普通班級之身心障礙者,以維護其受教育之權益。

第二十一條: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主動協助身心障礙者就學,各級學校亦不得因其障礙類別、程度、或尚未設置特殊教育班(學校)而拒絕其入學。

第二十三條:各級教育主管機關辦理身心障礙者教育及入學考試時,應依其障礙情況及學習需要,提供各項必需之專業人員、特殊教材與各種教育輔助器材、無障礙校園環境、點字讀物及相關教育資源,以符公平合理接受教育之機會與應考條件。

特教

個別化教學IEP

IEP就是以個別化的教學為基礎,為個別學生或同質學生所組成的小組所設計的教學計畫。法源基礎:特教法第27條:「各級學校應對每位身心障礙學生擬定個別化教育計劃,並邀請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其擬定及教育安置」;特教法施行細則第18條「本法第二十七條所稱個別化教育計劃,指運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擬定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計畫」。IEP優點:()確保身心障礙者得到適性、個別化的服務。()促進教師有效率、有組織的教學。()教學的管理工具。()整合家長、教師及專業人員的意見與期望,不至於失之主觀。IEP缺點:()編寫費時。()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源、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家長配合意願低(不願參加IEP會議、不願配合教學)()部分教師專業不足,不會編IEP()學生差異大時,要編不同之IEP,在教學時有困難。

作法:評估目前能力水準;訂定年度目標、短期目標;了解特教相關服務;預訂入班日期與回歸日期;擬個別化教學評量計畫

特教

特殊教育分類

特教生分類(A)【身心障礙】:一. 智能障礙。二. 視覺障礙。三. 聽覺障礙。四. 語言障礙。五. 肢體障礙。六. 身體病弱。七. 嚴重情緒障礙。八. 學習障礙。九. 多重障礙。十. 自閉症。十一. 發展遲緩。十二. 其他顯著障礙。(B)【資賦優異】:一. 一般智能。二. 學術性向。三. 藝術才能。四. 創造能力。五. 領導才能。六. 其他特殊才能。

特教

特殊教育法第一條

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特教

特殊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零拒絕(zero reject)、二、回歸主流(mainstreaming)、三、最少限制的環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四、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五、個別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六、治療教育(therapeutic education

特教

特教生安置就學

第十三條:透過適當鑑定,安置學生至特殊學校、特殊班或其他適當場所。

第十四條: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應訂定特教生就讀普通班安置與輔導辦法,並減少班級人數。

第十五條:特教機構應提供普通班有關評量、教學、行政支援服務。

第廿七條:學校應針對每位學生訂定IEP教學計畫,並邀請家長參與該計畫。

特教

特教生服務

第十九條:身心障礙者就學時,應減免學雜費…

第廿四條:學校應提供身心障礙學生無障礙的學習環境、相關軟硬體設施、設置資源教室…

特教

特教生鑑定

特殊教育法修訂通過後,有關鑑定部份單獨另列「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在鑑定與安置部份與以往不同之處主要有三: ()強調「多元鑑定」,舉凡是晤談、觀察、日常作品、標準化測驗等皆是鑑定時可採行的方式,同時重視多元的綜合研判,而非以單一測驗結果為依歸。()強調專業團隊的參與,以往的鑑定安置工作,多由特殊教育教師獨力完成,目前則強調應有相關專業團隊的參與。()強調特殊兒童的教育安置,應依其對特殊教育的需求程度而決定,而非由障礙程度一項標準決定教育安置的場所。

特教

特教法有關學制及課程的規定

第五條: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及教法,應保持彈性,適合學生身心特性及需要;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對身心障礙學生,應配合其需要,進行有關復健、訓練治療。

第九條:…身心障礙學生因故休學者,得再延長其修業及復學年限。

特教

無障礙

能讓特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少阻礙的各種設施建置,例如殘障坡道、殘障廁所、導盲磚、放大的課本、助聽器…等,皆有助於減低特殊學生在學習活動時所產生的困擾。

特教

資源化教育方案

一部份時間的特教措施,特教生回歸主流,回到普通班上課,一部份時間則抽離進行個別化教育。

特教

融合教育

係指身心障礙學生之安置模式,由特定的機構走入一般的社區;由特殊學校轉至普通學校;由特殊班進到普通班也就是強調回歸主流和正常化。

融合教育是大部份時間在普通班,部份時間才到特殊班上課;而回歸主流則是大部份時間在特殊班,少部份時間在普通班,因此,融合教育可說是回歸主流的反動。

訓輔

人權教育

指引導民眾對不同族群、不同階級、不同地域的個人與群體予以尊重與容忍的教育理念與措施,目的在透過人群之間的互相尊重與容忍,創造溫馨和諧的社會,進而促進世界的和平。

內涵:1.自由權:包括生命權、人格尊嚴、人身自由、通訊自由、遷徙自由、婚姻自由、隱私權、言論自由、信仰自由、種族自由。是第一個被提出的議題。

2.平等權:包括政治、法律、種族平等、教育、經濟、社會文化。

3.參政權:包括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應考試、服公職。

4.受益權:包括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訴訟權。

5.社會權:包括教育權、社會權(社會福利權)、文化權。又稱第五人權或新人權。

透過人權教育環境的營造與「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與過程,協助學生澄清價值與觀念,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體系,並於生活中實踐維護與保障人權。人權教育著重在認知、情意與行為三方面,讓學生對人權有一恆久、正向且一致的態度取向,將人權內化為普通常識與生活習慣,課程目標為:()認知層面:瞭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價值等相關知識。()情意層面:發展自己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行為層面:培養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力。

訓輔

三級輔導(預防)

學校輔導預防計畫分成三個層次,初級預防(預防性輔導)在增進心理的健康氣氛,增進學生自我調適能力,防範問題於未然。次級預防(發展性輔導)針對高危險群學生,或是已有問題,但屬輕微或早期階段的學生,藉由諮商及學生重要他人之合作,降低嚴重性。三級預防針(診療性輔導)針對問題嚴重學生,安置其接受特殊教育課程,或由專業輔導人員進行輔導與治療。通常一、二級輔導交給輔導老師,二、三級輔導交給心理師,社工則是整合校內外資源。以落實三級輔導制度。

訓輔

中途學校

一、教育部為扶助家庭變故、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中輟複學或需要特別保護之學生(含不幸少女)順利就學,培育適性發展之國民,依據國民教育法、特殊教育法、強迫入學條例之精神,暨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製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訂定本要點。二、中途學校泛指有別於一般正規學校而能提供具有銜接、仲介作用之教育設施。概分為四類︰獨立式中途學校︰包括一般學校中獨立設置之班級、分班、分部、分校、及單獨設置之學校。提供學生住宿、膳食、另類教育課程輔導措施。資源式中途學校︰比照特殊教育資源班模式設置之中途班,提供另類教育課程及輔導措施,必要時提供膳宿。合作式中途學校︰學校與社會福利機構合作,由學校指派教師至保護機構內開班授課。學園式中途學校︰政府與民間宗教或公益團契合作,安置學生於學園內,藉由社會資源輔導之力量,改善學生氣質。

訓輔

中輟輔導

中輟生輔導:壹、依據:一、國民教育法及其施行細則。二、青少年輔導工作計劃。三、強迫入學條例及其施行細則。四、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貳、目的:一、落實國民教育之精神,維護學生就學之權利。二、協助學生適應人際合群的學校生活。三、適時給予遭遇不幸之學生緊急救護及妥善安置。參、原則:一、積極的預防勝於消極的輔導。二、尊嚴的維護與積極的鼓勵並行。三、個性發展與群性陶冶並重。四、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五、善用社會資源並建立通報系統。六、以教育愛教化與輔導學生。

訓輔

升學輔導

升學輔導:一、協助學生對本身能力、興趣、性向及各升讀學校有所瞭解。二、協助熟悉多元入學考試之趨勢及準備方法,確定升學目標,擬定讀書計劃。

訓輔

友善校園(教訓輔三合一)

友善校園之目的:()積極推動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瞭解個別學生,提供發展性、介入性及矯正性之輔導;()協助學生充分成長及適應社會。主要工作:()學生輔導新體制;()關懷中輟學生;()性別平等教育;()生命教育;()人權法治及品德教育。

訓輔

少年矯正學校

係以收容觸犯刑罰之少年受刑人及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裁定感化教育處分之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之少年及兒童為主設置的學校,其目的旨在經由學校教育模式,來矯正少年受刑人不良習性,幫助其改過自新,重新適應社會生活。

訓輔

生命教育

係指教導個體去了解、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種價值性活動,消極目的在於避免個體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積極目的則在於培養個體正面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並且能夠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訓輔

生活教育內容

「生活教育是有計劃的指導學生,從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發展天賦的才能,培養健全的品格;使成為身心平衡、手腦並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才。」綜觀其範圍包括很廣,有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學習生活教育 、公民生活教育、勞動生活教育、職業生活教育。也可以說,生活教育是注重社會生活適應,注重實際生活的知能,注重手腦並用、行中求知,注重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

訓輔

生活輔導

教訓輔三合一的生活輔導,是指生活輔導中應包含教學、訓導、輔導且三者能交互作用,整合發展。以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了解身心發展需求;以訓導策略發展學生良好生活規範與行為舉止;以輔導策略因應學生個別差異,提供各種適性發展的機會。其目標如下:()發展自我覺察與自我接納。()發展對個人、家庭與社會的責任感與身心適應。()發展有效人際、溝通與社交技巧。()學習有效的決策技巧與學習能力。()發展了解、關懷及尊重他人與健康生活之能力。()發展正向的生活態度與積極的人生觀。策略:()激勵教師全面參與學生之生活輔導。()落實導師職,使教師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貴人。()強化家長參與,全面提供親職教育的機會。()三級生活輔導,全方位照顧每位學生。()防制校園暴力,提供學生安全的學習環境。()整合輔導資源,建立愛與關懷的社會。

訓輔

生活禮儀教室

「禮儀教室」原本就是要讓小朋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地方,讓他們成為氣質高雅的小紳士及小淑女。

訓輔

生涯輔導

生涯輔導: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開拓積極人生、認識環境及工作世界、有效規劃生涯進路。

訓輔

危機處理(小組)

校園危機的種類:天然災害、公共安全、師生衝突、校園暴力、毒品侵蝕、自我傷害、偶發事件、學生違規事件、外力介入。校園危機處理的策略:()事先預防重於事後的輔導:1.成立緊急危機處理小組。2.加強道德教育及EQ教育。3.加強校園安全警戒及防護措施。4.營造和諧校園文化。5.培養學生處理衝突、容忍挫折的能力。6.加強親職教育。7.提倡正當休閒活動。 ()事中處理:1.瞭解問題的原因及發展。2. 審慎處理衝突事件。3.尋求社區人士、家長會支援。4.與警網及社教機構、醫療機構、輔導機構等合作。()事後輔導:1.立即通報部、局。2.檢討得失並作為改進參考。3.對外發表消息、澄清疑慮。4.對案主或標的物進行治療、矯正與修護。5.對周邊人、事、物的復原。

訓輔

死亡教育

就是以死亡為主題,使人了解死亡,而且也能進一步使我們了解日常生活的現實。它有助於我們對生命意義的了解,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行為。

訓輔

行為改變技術

行為改變技術是行為原理在許多人類情境的運用(包含兒童養育、教育、輔導、心理治療、企業管理、社會工作等情境),相信所有行為都可由學習得來。行為改變技術的功效,積極而言,可增進個體良好行為;消極而言,能消除個體之不適當行為。

訓輔

行為塑造

行為塑造技術:藉著強化與目標行為類似的行為,而產生真正所要的新行為的過程。

訓輔

志工組織

以義務的性質,協助學校(或其他團體)進行各種服務性質工作的組織。例如愛心服務隊等。

訓輔

兩性教育

兩性教育即為「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其意為由生理的性衍生的差異,包括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出的性別概念;而「平等」除了維護人性的基本尊嚴之外,更謀求建立公平、良性的社會對待。「兩性教育」的推動,即是希望透過「教育」的歷程和方法,使「兩性」都能站在公平的立足點上發展潛能,不因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上的性別因素而受到限制,更期望經由教育上的兩性平等,促進男女在社會上的機會均等,而在兩性平等互助的原則下,共同建立和諧的多元社會。

三項核能力:兩性自我了解、兩性人我關係、兩性自我突破

訓輔

刺激控制

境教是安排環境以改變行為。節食減肥者,於冰箱門貼著美女照片,寫上警句:「看!少吃就會這麼美」,控制取食的慾望。有一位名作家,為了專心於書房寫作,命僕人取走外衣,無外衣蔽體,不得外出,只好留室內潛心著作。都是「刺激控制法」的妙用。

訓輔

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教育部有鑑於青少年價值混淆,社會失序現象,特公佈「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共同推動六大美德:關懷、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以五年時間落實。由下而上推動,將品德教育融入正式與非正式課程,各縣市將遴選「品德教育支援學校」、選拔「品德鮮師」、建立品德教育評鑑指標、建立各級學校標竿學校。並結合政府及民間力量共同推動。

訓輔

柯伯格(郭爾堡)道德發展

依郭爾堡的研究,個人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層次有兩階段,故共有六階段。首先是【道德成規前】層次;第一階段以「懲罰及服從」為導向,第二階段以「自我利益」為導向。其次是【道德成規】層次;第三階段以「人際關係和諧」為導向,第四階段以「守法」為導向。最後是【自律層次】;第五階段能依「社會契約的角度」對法律做彈性的運用或修改,第六階段則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導向。

訓輔

師生衝突處理

師生衝突的「層次」:()偶發性的、情緒化的不接受老師意見、主張或要求。()以逃學、逃家做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習慣性的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可能產生的原因」:()受委曲或對某些事產生不滿;()情緒起伏大;()自我中心,看法偏激;()以唱反調來對抗師長;()課業成績不佳;()人際關係不好;()師生關係不良;()討厭學校生活。「輔導策略」:()避免使用威權管理,採用民主態度;()善用公平的獎懲原則;()指導學生如何做好情緒管理;()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善用表達的機會與管道;()平日多關懷,建立良好師生情誼;()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及守法觀念。

訓輔

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學校是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動的學校衛生工作模式,是指學校社區的全體成員共同合作,台中縣健康促進學校施行計畫提供學校衛生政策、健康教育與活動、健康服務、學校物質環境、學校精神環境和社區關係等六大層面,經由六大層面的推展,使得學校不僅成為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獲得健康的場所。

訓輔

情緒教育

情緒教育的教學活動範疇主要是教導學生如何與父母及兄弟姊妹融洽相處,學懂處理在家庭或學校可能會出現的衝突。同時,讓學生學習認識自己,懂得如何欣賞自己的長處和改善自己的短處。

訓輔

情緒智能(EQ)

係指個體有效調適身心激動狀態的能力.例如:能夠激勵自己、克制衝動、為人著想、與人合作等,都是情緒智能的一部分。

訓輔

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

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應符合左列之目的:(一)鼓勵學生優良表現,培養學生自尊尊人、自治自律之處事態度。(二)引導學生身心發展,激發個人潛能,培養健全人格。(三)養成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建立符合社會規範之行為。(四)確保班級教學及學校教育活動之正常進行。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時,應依左列原則處理:(一)尊重學生人格尊嚴。(二)重視學生個別差異。(三)配合學生心智發展需求。(四)維護學生受教權益。(五)發揮教育愛心與耐心。(六)啟發學生反省與自制能力。(七)不因個人或少數人錯誤而懲罰全體學生。

訓輔

教訓輔三合一

教訓輔三合一: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有「學校應行訓輔整合,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列為十二項教改行動方案之一,其主要目的在整合學校之教務、訓導和輔導工作三者為一的最佳互動與內涵,培養教師具有教學、訓導、輔導統整的理念與能力,並有效結合學校及社區資源,進而逐步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並引進輔導工作初期預防、二級預防、三級預防觀念,本諸發展重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的教育理想,配合學校行政組織的彈性調整,激勵一般教師全面參與輔導學生工作,結合社區資源,建構學校輔導網路,為學生統整規劃一個更周延的輔導服務工作。

作法:()辦輔導知能座談會、個案研討;()辦多元輔導,擴學習會,激發學生潛能;()建輔導人力資源,提昇初級輔導預防功能;()校際策略聯盟,建立伙伴關係;()加強建置輔導網路系統;()加強知識管理,分享創新傳遞。

訓輔

進路輔導

所謂進路,就是進一步要走的路;輔導就是協助;即協助同學了解未來升學的方向及學校的選擇。進路輔導的目的︰在於讓國中生對於即將要走的路有所了解,以便及早建立目標,做好生涯規劃,開創更美好的人生。

訓輔

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本義,乃是透過教導約束自己,服從社會的道德規則,並且致力追求社會所認同的善。皮亞傑(Piaget)受其影響,認為道德教育必須發展「尊重規則」的觀念,及對社會的忠誠度。而道德教育就是透過教育的手段,教導群體中的成員,獲得並實踐道德規範,使其具有道德心,並表現道德行。

訓輔

榮譽制度

榮譽制度是啟發青少年內在榮譽感的,使他們有了崇高的理想,重視榮譽,自然地產生了自尊心,同時也願意往好的方面來努力。「榮譽制度」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學生的彼此規勸與砥礪,並透過適當的獎勵措施來達成引導學生積極向善的目的。

訓輔

認輔制度

「認輔制度」,目的在整合轉導工作六年計畫中朝陽專案(犯罪、行為偏差)、璞玉專案(未升學未就業)、攜手計畫(適應不良)、春暉專案(毒品藥物)等專案輔導活動,鼓勵教師志願輔導適應困難和行為偏差學生,將計畫性輔導工作適時轉化為學交經常性工作。「認輔制度」主要工作內涵,分「認輔教師」、「承辦學校」、及「行政機關」三個層面,「認輔制度」在各級學校逐步落實發展之後,將產生左列三大教育價值。一、闡揚教師大愛;二、落實專業助人服務;三、發揮輔導的教育功能。認輔制度的時代意義︰一、調合教師教學輔導權責;二、轉化學校輔導工作內涵;三、建立輔導專業督導初階模式。

訓輔

輔導網路

輔導網路:()輔導【人力】系統(人力資源、社會福利資源、醫療資源、心理諮商、兩性教育)()【測驗】系統(智力、性向、人格、興趣測驗)()輔導【資料】系統(生涯輔導、學習輔導、輔導課程、輔導法令、輔導教材)()輔導【設備】系統。

訓輔

價值澄清

價值澄清法是瑞斯(L. E. Raths)1957年在美國紐約大學任教時所創導。其主要目的是在協助兒童察覺自己和他人的價值,並由此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價值澄清法具下列四項重要的元素︰一、以生活為焦點;二、接納事實與既存的意見與立場;三、促使個人進一步的反省;四、滋潤個人內在的力量

訓輔

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

為培養學生理性解決問題之態度,保障學生權益,紓解糾紛,促進校園和諧,發揮民主教育功能,依據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八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八五教四字第一一六八0號函,設置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

訓輔

學校自治活動

舉凡「學生自治會」、「糾察隊」、「升降旗及其他慶典活動」、「小市長及環保小署長選舉」皆屬於學校自治活動的範疇。

訓輔

學童關懷委員會

針對校內需要幫助之學童家庭進行訪視,並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藉以發揮社會服務之功能。

訓輔

親師衝突處理

親師「衝突管理策略」:()關係技巧:積極的傾聽家長之需求與抱怨,進一步掌握事情焦點,反應家長的想法,則能充分呈現出親師間的信賴關係。善用關係技巧將會減少親師間的對立。()情感技巧:此技巧能協助家長深入孩子的心靈,感同身受孩子的挫折與焦慮。家長的同理心為情感技巧的重要指標。()控制技巧:控制技巧適用於過度關心型家長,指導家長掌握關心孩子與學校的質量,避免過分的情緒涉入,造成親師間的緊張而影響信賴關係。親師衝突時,更須要運作控制機制以緩解氣氛,化解敵意。「解釋」、「立即性」、「暫緩」與「轉介」亦為情境控制、避免事態惡化的技巧。 ()改變技巧:改變技巧帶有強烈的指導色彩,因此激發家長的改變意願極為重要。家長透過「認知技巧」、「行為技巧」以調整親師、親職關係。()問題解決技巧:問題解決技巧聚焦於有效處理問題之步驟和方法。提示待解決與待學習的問題,透過個別諮商、團體諮商模式指導家長習得解決問題的新技巧。

訓輔

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的功能:()強化家庭功能,促進健全的家庭生活;()培養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協助子女健全發展;()預防子女問題行為;()強固社會安和樂利;()建設國家光明遠景。

教學

小班教學精神

所謂「小班教學精神」,其意旨在於發揮「多元化、個別化及適性化」的教學精神,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需求,在此目的與理念下,無論班級規模大小,小班教學精神均存在及適用之。唯有教師記取「教學之妙,存乎一心」之理念,教學品質始能改善,而學生亦會將學習視為樂趣及主動探索的歷程。計畫總目標:一、尊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育機會;二、改善班級師生互動關係;三、提高教師教學品質。

教學

六大議題

人權教育、兩性教育、家政教育、環境教育、生涯發展教育、資訊教育

教學

六大議題之教學方式

認知:()融入各領域教學;()機會教育(突然有相關事件發生,實施機會教育)()專題教育(聘請專家學者蒞校指導)

情意:()欣賞xx的優點;()尊重xx的權利;()推展三級預防輔導;()推展親職教育,與家長良性互動溝

行為:()融入xx於生活中,成為具體行為;()應用「亮點效應」,鼓勵學生見賢思齊;()應用「後囑教育」,將xx的好習慣推展至家庭、社會。

環境:()建置xx的學習環境,發揮境教功能;()充實xx的設備,提昇教學品質

教學

可能學習區

老師的干擾會減弱學生的自信、壓抑學生的創造力,不准學生冒險犯錯、無法發現學生的「可能學習區」。依上述論點而言,「可能學習區」應指學生具有潛在學習能力的區域,只是尚未被教學者所發現。

教學

田園教學

郊區學校具有豐富的人文及自然環境資源,應該善加利用,創造學校特色,以吸引學童就讀。本著開放、彈性及自主的教學原則,尊重學生的個性,以社區環境為教學的基礎,並擴大到整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資源為學習領域,藉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充實學生學習內涵,進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之健全個體。

教學

全語教育

全語言是一種教育哲學與信念,涵蓋了語言、學習者、教師、課程、教室的五個系統理念。一、 在語言方面,全語言主張語言是整體性的,是不可分割且包含內容的。二、在學習者方面,全語言重視兒童自己學習,自己創造建構的潛能。三、 在教師方面,全語言教學的觀點認為,教師應將教室的中心舞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角。四、 在課程方面,全語言教學認為,選擇好的閱讀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採用統一的教科書,而選擇使用讓學生覺得有用、有趣,並適切的教材。五、在教室方面全語言教室以學習區的模式組織,且有充實的學習資源。教師通常依主題安排學習區,能將語言統整入學習活動中。全語言教室容許學生組織自己的教室,且學生通常能自行製訂材料及設備的使用規則。

教學

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透過學生分工合作以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模式。

教學

多元智慧

又譯為多元智力,專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的七項基本智慧,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而言。

教學

成就感教學

利用各種鼓勵的方式(例如公開表揚、獎賞)來肯定學生的表現,讓學生感受到成就的快感,而增強其學習的樂趣的一種教學方式。

教學

有效教學

能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有效教學的條件:1.多運用正向讚美鼓勵良好的表現;2.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感;3.隨機變換各種教學技巧;4.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5.聯結新概念與舊經驗;6.正確回應學生的情緒與經驗;7.善用發問技術並因應個別差異。

教學

行動研究

係指實務工作者結合學者專家的力量,針對實務問題進行研究,以謀求解決實際所遭遇的問題。

教學

我汝關係(夥伴關係)

巴博爾的我汝關係,他提醒人們應以相為主體的「我─汝」關係作為人類關係的中心所在,而非教師以學生為客體,學生不應屈從於教師的意志及無彈性的教材,教師在教學上須引導學生崇尚誠真的探論,且承認學生有權不採納教師的解說,並鼓勵學生進行對話。也就是一種「平等對話」關係。

教學

批判思考教學

是指一種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方法目的在培養學生合理判斷事實真偽的態度與思考能力,與創造思考教學強調創意能力與態度的培養在目的上是不同的。批判思考教學不僅強調思考能力的建立,也重視合理判斷態度的養成,創造思考教學也兼重能力與態度培養。

教學

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模式是要幫助教育的每個環節。在九年一貫教改的歷程中,以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為方向,並以科學的方法,有系統地規劃課程、選用教材、檢核教科書、創新教學、反思成效,同時進行知識與課程的管理。

教學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顧名思義即是藉著扮演角色的方式來達到體驗及學習的目的。

教學

協同教學

是指由兩個以上的教師以及教學助理人員分工合作、共同策劃及執行大規模教學活動之一種教學型態。

教學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一種從經驗出發的教育:是將社區服務與學業課程結合。服務學習課程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範圍,從課堂擴大到社區。讓他們利用學術能力,對社區提供有效的服務,讓服務學習使學生從消極的資訊學習者轉變成積極的學習者,並成為社區的成員,他們負責任的行動和服務,可革新並改變社區的面貌。

教學

直接觀察回饋

教室現場可直接觀察得到的師生行為,非行為性的表現、以及一切和教學相關的靜態資源皆是;同時,教室觀察不應僅 限於來自視覺可以感知的對象,而且,也涵蓋聽覺、觸覺、與嗅覺等的感受來源皆是。最有效的教室觀察,乃是來自觀察後的回饋與反芻,尤其能與同僚以及其他教師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與分析,則能使教室觀察的價值發揮到最高。

教學

建構教學

建構教學可簡單視為教師提供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教學

英語教學

中縣英語旗艦計畫:三~六年級每週二節英語課程,一~二年級利用彈性時間安排一至二節。師資來源:合格教師、代理代課教師、外聘教師。教材:高年級選用教育部審定本,一至四年級視學習狀況增添補充教材。教學:聽、說為主,讀寫為輔,生活化、實用化。評量:兼顧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能力指標:至少掌握200個口語應用字彙,拼讀其中80個字詞。配套措施:委託靜宜大學、台中師院辦理兒童英語教師在職進修學分班。預期效益:透過英語學習,奠定學生國際化及英語溝通能力,並增進對多元文化之了解與尊重,提昇國家競爭力。

教學

個別化學習

是指一種系統化的教學策略,教師依據學生的個別需求安排學習活動,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速度彈性學習教師引導設計之內容,而不統一學習進度,目的在使學生都能充分達成學習目標並培養獨力學習的能力。

教學

案例教學法

係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真實的班級生活情境或事件為題材,提供學生相互討論之用,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教學

班級氣氛

班級氣氛是指班級中的社會心理氣氛,藉由班級中各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交互作用而產生的,而這種氣氛不僅影響到了班級中各個成員的思想、觀念與行為,同時也影響到班級中的學習效果。一個好的班級氣氛會使學生較容易快樂、有效的學習。反之,不好的班級氣氛,會使學生較容易感受到壓力,且學習動機往往也較低落,同時也構成了學生在人格特質發展上的障礙。班級氣氛,就像是一種媒介,雖看不見,但卻瀰漫在整個班級之中,深深的影響每一個人,形成了一種社會壓力。

教學

班級經營

班級是一個複雜的小社會,也是學校最基層的小團體。而跟班級最親近的無非是教師,教師依據學習理論及適當方法指導學生參與各種活動,使學生能夠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教師如何運用良好又有效的方法來經營班級,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教學

專業發展學校

專業發展學校是與師資培育機構共同合作,以培育中國小專業師資,促進中國小教師專業成長以及進行教學專業研究之公立學校。

教學

情意合流教育

意指「情意領域」和「認知領域」兩者結合,將客觀的心智知識和能力,與主觀的情感和價值能夠結合。主張課程組織應提供學生更多選擇機會,讓學生選擇去感受,重視參與、權力分享、協商及共同責任。

教學

情境佈置

教師從事教學,除了應具備言教、身教之外,為能擴大及延續教學成效,境教更是教師經營一個班級不能不注重的一環,如何規劃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學、肯學、願學,對教學而言,應是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情佈置的取向:()學科取向。()主題取向。()綜合取向。一個良好規劃的教學佈置過程,除了可以提供學生一個溫馨且極有助益的學習環境之外,也有諸多的附加價值:()刺激學生學習。()促進良性競爭。()增進學習效益。()增廣學習領域。()滿足發表慾望。

教學

教師期望

所謂教師期望即教師對學生所做的關於當前與未來學業成績與一般課堂行爲的推測和預測。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地預測學生的行爲,這對教育工作的意義非常重大。教師根據對不同學生所觀察獲得不同的資訊,就形成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期望,因而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不同學生的行爲。研究顯示:學生的學業成績受到教師期望的直接影響。隨著教師期望值的增高,學生學業成績的平均數也有一個明顯增高的趨勢。

教學

教學視導

是指特定教育專業人員,針對學校或教師之教學措施進行系統性的視察與輔導,以提升學校教學品性與學生學習效果的過程。

教學

教學領導

是指學校校長協助教師發現與發展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領導行為,包括直接協助教師教學、促進專業成展與發長、進行課程發展與從事行動研究。

教學

教學導師

係指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經過一套的適當遴選程序後,具備引導和帶領初任教師和同儕教師的資格,以幫助初任教師或同儕教師專業成長。

教學

深耕種子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九年一貫課程之推動,強調以學校為課程發展的基地出發,為使九年一貫課程之推動,能於學校文化的脈絡中深耕,透過教育專業社群的概念,以大學和國民中小學及社會三層面攜手合作,形塑國民中小學校園之專業文化,爭取家長社區的協助,精進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有效學習,特提出此計畫。

教學

發展性教學輔導

所謂發展性教學輔導,係指透過教師教學自我分析、同儕教室觀察、學生對教師教學反應等方式,蒐集教師教學表現客觀資料;鼓勵教師和同儕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礎上,根據客觀資料進行教學的反省與對話,進而設定專業成長計畫並執行之,藉以不斷地促進教學專業的發展,是一種典型的形成性教學輔導。

教學

感恩教育

日本的一些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他們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講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父母;老師給予了我們知識,提高了我們的能力,我們應該感謝老師;他人關心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感謝他人。這些看似樸素的感恩教育中卻蘊藏著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關懷。

教學

資訊教育

舉凡師生的電腦素養、網路多媒體的教學應用、隱藏的線上危機─網路危險與因應策略、網路學習的特性與問題、「人文為本、科技為用」的資訊素養、網路教學情境建置的內涵、校園寬頻網路-ADSL的簡介…等,皆是資訊教育的範疇。而「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則是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整體願景。

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

資訊融入教學的意義並非強調資訊科技乃師生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而是強調過程中老師營造訊息判斷需求的情境及學生對訊息的判斷和思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就是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之技術於教學活動上,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教學活動包含課堂教學上和課後活動;教學方式更具互動性、可重製性、可計算性以及工具化的應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態度,就是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教學

境教內容

學習團體生活的紀律要求,上課是否準時專心、作息是否有秩序、行止是否不干擾別人、用品是否愛惜維護、環境是否整理清潔、師長要求是否都能遵守、教師言教身教的潛移默化、學校教學情境的佈置…這些,構成了重要的境教內容。

教學

境教配合

利用環境所發揮的潛在課程功能,來協助教師達成主學習、副學習、輔學習的教育目標。

教學

網路輔導

係指學校或教師引領和指導學生善用網路資源,避免學生沈迷於網路,以及學校或教師有效運用網路資源,拓展輔導領域和技術,以擴大輔導效果。

教學

遠距教學

係指運用現代傳播科技(電腦、網際網路、視訊會議設備及視訊整合系統)來傳授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模式。

教學

彈性課程

彈性教學節數亦即是空白課程,提供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專業自主與課程設計所必需的彈性空間,讓教師能專業自主,精彩生動的演出。

教學

數位典藏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來臨,藉由數位典藏的新理念與新技術,使我們不再迷失於資訊叢林;從管理的規劃,到數位化的專業執行,以至建構、儲存、搜尋、展示及加值應用等,經由數位典藏服務系統的一貫性思考,可以使知識創造者與知識使用者架構出專業的溝通服務。數位典藏服務,就是將人類歷史中最寶貴的影像、聲音、文字等多媒體資訊,透過數位知識的能力,產生典藏價值的文化經濟,以迎向資訊傳播的新紀元。

教學

課後托育

課後托育:協助家長解決子女照顧問題,安排適當課後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全發展。

教學

課業輔導

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的活動。

教學

適性教育

教育以人為本,學校應注重全人的教育。學齡兒童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由於來自不同的家庭社經背景,在身心發展及行為表現各方面,都有個別差異的現象。在當前以班級教學為主的教育體制下,應先充分了解學生個別差異,以便普遍實施「適性教育」,促使學生各有所長的才華,都能因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而獲得有尊嚴且快樂的成長。

教學

學習角

利用教室的某個角落,佈置成學習某件事物的學習區,讓學生在此區域內,自由的學習,以達成教學目標。是種情境佈的教學規畫。

教學

學習輔導

針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困難的地方,所進行的輔導工作。

教學

融入課程

將某個主題或議題融入在其他教學的過程中。例如九年一貫的六大議題,雖未規畫成領域,但卻在各領域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加入這些主題,同時完成主學習、副學習與輔學習。

教學

隨機教學

以當下之生活情境,做為教學的題材。例如SRAS流行時,提醒學生重視健康、預防傳染病…等衛生教育之重要。

教學

臨床學習

至實際的教學場所中進行學習。

教學

體適能

身體適應生活環境與運動的綜合能力。包括心肺適能、肌力耐力、柔軟度等。

理論

ERG理論

ERG理論:人類需要層級由低而高,可分三類:1.生存需要2.關係需要3.成長需要(此理論與馬思洛的理論同屬需要層次理論)ERG理論的三項命題:()需要的滿足。()需要的強度。()需要的挫折。ERG理論與馬思洛理論的差別:ERG理論強調挫折退縮的狀況;也強調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一個以上的需要。

理論

RAWLS正義理論

羅爾斯在正義理論中所導衍出的「兩個正義原則」及其「優先規則」之整體理論,乃是其學說的核心,這兩個正義原則為︰(一)每個人在平等基本自由權之充分適當的架構中,都具有平等的權利,而此架構能與所有人相類似之架構相容。(稱『平等之自由原則』, the principle of equal liberty)(二)社會與經濟上的不平等,將會依下列兩個模式來安排︰(1)在正義儲存值原則存在的前提下,對於處於最不利地位者應給與最大利益。(稱『差異原則』,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2)在公平之機會平等原則下,職位與工作對所有人開放。(稱『公平之機會平等原則』, the principle of 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理論

X理論

人性本惡,控制、威權管理

理論

Y理論

人生本善,民主管理

理論

分粥原理

幾個人,每天喝粥,他們總是為分粥不均的是吵架打架。後來採用了一種新算法,選一個人分粥,分好了以後其他人依次拿粥,分粥的人拿最後一碗。OK! 從此以公平的不得了,再也沒有出過什麼紛爭。這就是平等地位時的公平原理

理論

心理社會發展論

心理社會發展論又稱心理分析學派,認為人們的發展既非主動也非被動,而是同時受兩個狀態影響,人總是處於「自己的本能」及「社會環境」所加之束縛衝突中,而此學派的學者尤其偏好「關鍵期」的概念,所謂關鍵期,便是指某特定事件的影響力達到最高峰的時候,如佛洛伊德便相信嬰兒和幼童所遭遇的某種經驗,會形成個人一生的人格;艾瑞克森將生命分為八個年齡層,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社會與情緒發展的關鍵期。

理論

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手錶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時間。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

理論

文化再製

文化存有社會階級的權力鬥爭,其目的是統治階級試圖藉由文化的途徑來鞏固既有的優勢,以持續的掌控社會資源。為了控制文化資本的分發,統治階級透過教育層級和知識層級來支配學校教育。這種利用知識層級來再製文化的過程,稱之為「文化再製」。換言之,學校教育功能成為文化再製的主要途徑。

理論

月暈效應

當我們了解一個人時,可能被他的某種突出的特點所吸引,以至忽視了其他特點或品性,就好像明亮的月光使周遭的星斗失色一樣。月暈效應的特點︰(1)遮掩性;(2)定勢性;(3)彌散性。

理論

木桶原理

教育界有一個“木桶原理”︰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於它最短的一塊木板。大學聯考也是如此,只有各科全面發展才能取得好成績。任何一個組織或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但劣勢部分卻往往決定著整個組織的水平。劣勢決定優勢,劣勢決定生死,這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

理論

失功能家庭

定義︰婚暴、單親、施虐、親子關係不良、隔代教養、低收入、受災戶

理論

皮亞傑認發展論

皮亞傑認為在人類認知(智力)發展的過程中,有不變者,即為「組織」與「適應」的功能;也具有可變功能者,就是「認知結構」或「基模」。從多年的觀察研究中,皮亞傑發現了人類自出生至青少年期 認知發展過程乃是在連續中呈現出階段性的重要特徵。皮亞傑依照研究的結果,將人類自出生至青少年期的認知發展劃分成四個階段:()感覺動作期0~2歲;()前運思期2~7歲;()具體運思期7~11;()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

理論

皮格馬利翁效應

教學的成功與個人期望相輔相成,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學生之成績。因此要多表揚少批評,進行正面教育。

理論

皮德思教育三大規準

皮德思教育三大規準:合認知性的活動、合價值性內容、合自願性歷程。

理論

光環效應

社會學家所說的光環效應,外表漂亮的人會在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中較之他人有更多的優勢。所謂光環效應,是指一個人的一個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美國學人羅伯特‧B‧西奧迪尼在他的營銷學著作《影響力》一書中指出,人們通常會下意識地把一些正面的品性加到外表漂亮的人頭上,像聰明、善良、誠實、機智等等。但另一方面,外表漂亮的人意識到他人對自己的正面評價不是基於他們真實的個性和能力,而是由於外表吸引力的光環效應。因為受到這些矛盾和混亂的資訊影響,很多外表漂亮的人對自己反而更沒有把握了。

理論

同儕學習

同儕學習(小老師制):以同齡孩子的語彙溝通,較能直接點出問題所在,而被輔導學生也容易理解。既減少受到老師監督所產生的焦慮與壓力,又可達到個別輔導效果;還可藉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然而,在採用同儕學習時,要留意一些事項,以免弄巧成拙,造成負面效果。首先要考慮的是小老師的人選。除了程度要好,是否有耐心,能不能和被輔導學生合得來,都要列入考量,這樣才不會引起同儕之間的對立或被輔導學生反抗。

理論

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是個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夠積極面對,克服挫折,全力以赴的內在驅力;簡單的說「成就動機」是完成一件事的意願高低。成就動機越高的學生,其人格發展及學校生活的適應情形也比較好。可分為「內在成就動機」及「外在成就動機」。所謂內在成就動機即孩子尤其內心主動去學習,而外在成就動機即孩子由外在誘因被動之學習。

如何協助孩子增進動機呢?有幾個原則可以依循: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提升孩子成就動機得大前提。二.對孩子抱持最佳的期待:為孩子勾勒出美好的願景來激勵他。三.增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幫助孩子更清楚的認識自己,促進自我價值感,可提升自信,間接影響其能力表現。四.依孩子的個別差異來設定合理實際的目標。五.培養孩子自我反省和負責的態度。六.給予成功的經驗。七.適時的給予正向回饋。八.教導孩子失敗管理。九.使用範例來鼓勵成功。十.善用家庭的力量。

理論

自我更新取向

所謂自我更新取向(the self-renewal approach)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是指學校領導者承擔專業成長與發展的主要責任,使其成為一種內在動力,激勵自我更新,其重心則擺在達成卓越表現成功學校之內在基礎特質的培養(而非僅滿足於符合門檻要求的基本能力),透過自我反省、自我能力剖析、自我發展計畫之擬定、並加以逐步實施達成計畫等步驟,達成自我更新的目的。

理論

自我指導學習

自我指導為由當事人自己提出建議或評論以控制自己行為。例如人們在做錯一件事後,常會自我譴責;而在做了件漂亮的事後,又會以許多正向的字眼,諸如「我真棒」等字眼來告慰自己。人們經常在做某些事之前,先給自己一些指示或演練,如當一個人要去應徵新工作,在會見未來的老闆之前,他可能先私下提醒自己舉止應當如何,這些話有助於適當行為的出現。目前,可以鼓勵學習者所謂「TRY-it」的觀念:這是一種自我指導學習的新概念,透過網路、高科技及高度接觸來加速年輕人的學習及互動。

理論

自我價值

卡芬頓的自我價值論,基本上採取了阿金森與麥克蘭的成就動機論中成就需求與避敗需求的理念,也受了溫納歸因論的影響,他從學習動機的負面著眼,企圖探討有些學生為什麼不肯努力學習?的問題,他的理論要義如下: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社會上一向肯定成功的人,兒童們自幼就學習到,成功後使人感到滿足,使人自尊心提高,使人產生自我價值感。

()個人視成功為能力展現,而非努力結果。

()成功難求,改以逃避失敗維持自我價值。

()學生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級而轉移。就學習動機強度而言,一般是學習動機的強度,隨年級的升高而減低。主要是低年級學生將能力與努力看得同樣重要,而高年級的學生認同能力而不認同努力的態度,顯然是他們學習動機降低的主因。

理論

自我應驗預言(比馬龍)

比馬龍效應又稱自行應驗效應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預期或期望的高低好壞會影響結局高低好壞的一種效應;如別人對自己(或老師對學生)的高度期望,會使自己(或學生)表現出高度的才能。

理論

投射作用

當一個人為了維持自己的自尊或安全感,有一種將壞的特質排除於自身之外並將之加諸於他人的潛意識傾向,此種心理即所謂「投射作用」。講白一點,有時候人們會以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壞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別人也大約和自己想法一樣。也就是將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慾望投射到別人身上,並斷言別人是這樣。如此把個人的缺點投射到別人身上,不但減輕自己的內疚,並藉此維護自己的尊嚴與安全。有一句俗話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正是這個意思。

理論

使用的理論

是觀察個人所做所為所歸納而成的理論。可以真切的預測到人們的行為。

使用的理論未必與標榜的理論相符,其差距的存在甚至不容易為當事人所察覺。一般而言,使用的理論對於個人行為的預測會比標榜的理論來的精確些。

理論

彼得效應

企業有一種晉升管理慣性,就是透過將一個人提拔到不適合的、但高於原來工作崗位的方法來晉升人員,對企業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和晉升管理的無效果性。

理論

社會學習論

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度拉認為係探討個人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其意義有三:(1)就認知而言:人類透過察覺行為與結果間的關聯,而促使學習因為認知而變得方便容易。(2)就社會而言:人類的學習發生於社會的情境中,藉觀察他人行為而產生。(3)就認知與社會的聯結而言:認知是人類學習他人的工具,社會則是學習的情境。當人類看到他人的學習及酬償,往往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這種觀察作用,是會產生學習效果的。顯然地,班度拉認為行為是生理與社會交互下的產物,而觀察學習是獲取新反應型式的重要方法。

理論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時,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

理論

亮點效應

國外廠商的廣告講求亮點效應,只要整個廣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被完美的訴求,OK,銷量定會大增。用在教育上,如果學生的某一項專長能夠成為亮點效應,那麼他將會成為大家目光的焦點,對於該生的鼓勵與肯定,應該會很大。甚至因此而改變該生整個的學習表現。

理論

後效強化

學得特定行為的關鍵。行為的後果會決定其爾後的行為。成功,則繼續努力。

理論

後效強化

行為主義者認為條件作用過程中之所以產生學習(刺激與反應聯結)主要是由於強化物(無條件刺激)能滿足個體需求,而產生後效強化的緣故。亦即學習動機是由驅力所促動,而驅力則因生理上的需求而產生,如在個體行為表現時,給予需求上的滿足,就會強化保留該行為。在教育上廣為流行的編序教學,與電腦輔助教學,就是採用了後效強化原則,藉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學校中經常使用獎勵與懲罰的辦法,督促學生學習,其目的正是藉由外在誘因,以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理論

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是認知的認知,思考的思考,可用來監視、計劃、評估並管理我們認知功能運作的執行認知過程,它們是學習和表現以及整個智力系統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後設認知就是在控制意義的形成過程,並加以指導,校正與調整,以達成解決問題的目的,在教育中通常被應用在特殊學童閱讀、各學科學習的策略,Flavell則將後設認知定義:「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主動監控、結果調整,以及對所有認知過程的總匯集的能力。

理論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就是首因效應的作用。

理論

時近效應

時近效應(recency effect):最後學習(時間最近)學習的材料容易記住。

理論

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因此,一個組織的管理,就是不容許小過不斷,因為小過不改就容易引來大過,在管理上值得重視。破窗即時有效的處理,是防止、杜絕腐化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本防護,組織才會有向上提昇、正向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理論

馬太效應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種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

理論

基礎理論

又稱扎根理論或深入理論,系為質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一種,研究者對於自己所深感興趣的社會現象或教育現象,不斷思考如何收集、分析與報告資料,以發掘並建立理論。

理論

強亨利效應

當控制組的受試者(或者他們的教師)感受到他們處在和實驗組競賽的情況下,為了不甘示弱,力圖與實驗組一較長短,而有超乎尋常的表現現象,就被稱為「強亨利效應」。

理論

推論階梯

我們需要在依據經驗所做的推論和經驗本身之間做區分。推論階梯就是一項協助區分的有力工具,由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愛吉瑞司(Chris Argyris)所研發,它是一個說明人類如何思考的簡易模型。這個模型說明,人們會針對所經驗的事情進行處理,並以閃電的速度建立相關的推論,而且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會這樣做。我們所沒有注意到的是,直接經驗與我們所做的評估之間的差別。人們之所以會一直保有獨自思考的缺點,是因為人們下定結論之後,接著並沒有對它們再進行測試,只將原本的推論視為事實。換句話說,我們封閉自己,將自己關在各自的思考當中,執著於原來的意見,然後設法找到證據,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且對於指著我們錯誤的明顯證據卻視而不見。

理論

雪球效應

越滾越大,及時阻止

理論

魚骨理論

王永慶:詳細分析成本,獲得高績效、高產能。

理論

寒蟬效應

因為威權影響,導致意見不敢反映。

理論

復原力

國內對復原力Resilience的翻譯有「耐撞性」:指在不良的環境中,個體能成功適應的面對任何變化,不會因環中存有困境而偏離了正常發展軌道;「堅毅力」:是許多因素的組合,它能幫助個體因應及克服生活中的困難與逆境;「自我韌性(ego-resilience)」:在面對複雜不明朗的人際關係時,自我韌性高者會表現出較高的能力、較好的適應力及復原力。總括來說,復原力意指從疾病、挫折、其他種種逆境中復原的能力。

理論

普利馬克原則

普利馬克原則,行為改變技術的一種方法。以行為本身為增強物,「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小孩大多喜愛看電視,看電視就是行為本身,使看電視之時間漸減,而漸增看書的時間,也就是以看電視為誘因,轉變為看書的習慣。

理論

期望理論

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的基本立論是人們努力工作的程度取決於他所期望能獲得的報酬,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所構成:1.努力能達成績效的期望(Effort-to-Performance Expectancy)2.績效能帶來報酬的期望(Performance-to-Outcome Expectancy)。3.個人對報酬的偏好與價值(Valence)。換言之,透過設計一套完善的報酬制度將可激勵員工努力工作以獲得所期望之報酬(DuBrin1997)。

理論

渾沌理論

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亂狀態,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回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係,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係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依據混沌理論,教育系統容易產生無法預期的結果。此一結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觀察之外,更應該累積長期資料,從中分析出可能的脈絡出來,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預測性,並運用其擴大教育效果。

理論

煮蛙效應

意指組織成員應保持高度的覺察能力,並且重視造成組織危機的那些緩慢形成的關鍵因素。

理論

發現學習論

布魯姆:認知學習,乃學生主動探索,在知覺變化中,發現原理原則,是構成學習主要條件。包含動作、符號、形象表徵。

理論

紫牛效應

「紫牛」是廣告創意者發明的詞彙,顧名思義就是「紫色的乳牛」,代表著稀有、卓越非凡。而「紫牛」主要是用在產品及企業創新上,所謂「職場紫牛」是告訴我們,如何脫穎而出,將失敗視為轉機。接受失敗,挑戰風險。故教育需有創造力,更要有新意,不要複製的知識,要能與眾不同,才會吸引人。

理論

雁行理論

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每一個人都可成為領導者,共享領導,相互激勵,達成目標。

理論

飽和原理

行為改變技術的一種方法,飽足法是給太多的增強物,多到不能處理而厭膩。某生上課喜歡轉動筆杆,難免分心,教師指定他不停地反覆此動作,直到產生厭煩痛苦而戒除該不當行為。

理論

漣渏效應

事有牽連,小事會影響看法

理論

需求層次

馬思洛的需求理論︰1.生理的需求;2.安全的需求;3.愛與隸屬的需求;4.受人尊重的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求;6.最高需求(超越性靈性需求)

理論

標榜的理論

是指個人所以描述或解釋其行為的理論。例如某甲宣稱人們應該孝順父母。

理論

標籤理論

貝克的標籤理論,企圖把注意的爭點由偏差行為本身,移轉到它們是如何被人界定,以及社會,尤其是具有控制能力的機構對它們是如何地回應。貝克認為,社會的回應(尤其是公開地貼上標籤)才是偏差行為的成因。但標籤理論不能解釋偏差行為的真正來源。因為標籤尚未出現之前,偏差行為業已出現了。標籤理論的貢獻及其對教育的啟示︰標籤理論已注意到「貼標籤」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儘管偏差行為者必先有某些偏差行為才會被貼上標籤,看似罪有應得,但是偶而犯錯並不等於是自甘墮落,標籤卻阻斷了犯錯者浪子回頭的機會,這正是標籤理論的教育價值。

理論

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蝴蝶翅膀的振動,可能會引發日後北美洲的一場大風暴。在開頭輸入小差異,很快就會造成南轅北轍的結果,這個現象被稱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這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

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

赫茲柏格(Herzberg) 提出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又稱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對於能防止員工不滿的因素,稱為「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或「維持因素」,而能帶來員工滿足的因素,稱為「激勵因素」(Motivators)。保健因素共有五項︰1.機關組織的政策與管理。2. 上司的監督。3.報酬待遇。4.人際關係。5.工作環境與條件。激勵因素例如:成就、賞識、工作、責任、晉升。

理論

激勵原則及方法

人類因需要而產生種種獲取滿足的行為。管理者若能瞭解屬員的需要,以工作作為激勵的手段,並給予有效的獎賞與滿足,必可達成所冀望的目標。1.了解人員的心理需求和人格類型:職工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人格取向,就產生不同的動機,這就要求管理者採取不同的激勵方法。2.正確地分析職工的工作動機:職工的工作動機的強度,不僅取決于他從工作或勞動中獲取什麼,而且還取決于職工對管理人員的工作安排和外在報酬的心理需求的滿足感。3.滿足職工的外在需求:所有的職工都希望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最一般的最普遍的滿足就是工資和獎金。4.注重職工的同在需求:工作除了有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外,還有滿足其他心理需求的功能。5.採取合理的激勵措施:激勵措施科學合理,人們的心理接受度大,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大。激勵措施不合理,人們會心理上產生排斥感。6.貫徹崗位責任制:要求人員各盡其力,各負其責,才能增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與事業心,竭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

理論

霍桑效應

企業管理上「霍桑效應」即此強調員工在知覺老板對他們的期待後,通常員工會努力去工作,以期能達成老板之期待。

理論

霍爾狂飆期

青少年處於身體急速成長的階段,心理的成熟卻跟不上身體成長的腳步,以至於身心無法平衡適應。尤其在情緒上表現出強烈、不穩定,具有暴起暴落兩極特徵。最明顯的,就是在行為及事理判斷上,表現出感情重於理性,常常會意氣用事,忽略事後的不良後果。霍爾(S.G.Hall)特別稱此時期為「狂飆期」

理論

虧損法

行為改變技術中,撤除正增強可分為「隔離法」與「虧損法」。以實例來說,「隔離法」如:喜歡遊戲的兒童,若不遵守規定,就不讓他遊戲。「虧損法」是扣除其所擁有的增強物。如:逾期還書要罰款;不守常規要扣操行分數;開車超速要被開罰單。但要注意的是,扣除增強物應考慮當事人是否付得起的數量。

理論

歸因訓練及歸因論

客觀的歸因訓練:能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層面、時間來正視問題,勿過度的歸罪自己,產生無謂的罪惡感。溫納的歸因訓練模式與策略指導相結合的再歸因訓練能有效地改變小學生對不同課堂情境的成就歸因傾向,增強其學習動機水平,提高學業成績。溫納發現:一般人對從事過有關成敗(如考試)的工作之後,多將自己行為結果之所以成功或失敗歸結為以下六個原因:()能力。() 努力。() 工作難度。() 運氣。() 身心狀況。()其他:除了上述因素外,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學生們對考試成敗的歸因,則多以前四項(能力、努力、工作難度、運氣)為主,而後兩項(身心狀況與他人影響)為副。

理論

雙因子理論

就是激勵保健理論。詳見本文之激勵保健理論。

理論

羅傑斯人本學習論

羅傑斯的「人本學習的重要原則」如下:()人類具有學習的潛能,對於環境的好奇,會促進學習與發展。()教材必須在學生感到與自己的目的相關連時,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凡是學習會威脅自我組織及自我知覺之改變者,會被拒絕學習。()許多有意義的學習,是經由「實作」中獲得,而「錯誤」是學習歷程中必經的。()當學生能主動參與學習歷程時,學習才會進步。()自發性的學習,同時包含「智能」和「情意」的全人式學習,這種學習最持久也最廣博。()獨立性、創造力及自信心的增進,植基於自我批評和自我評價,他人的評鑑則是次要的。()最有用的社會化學習,是學習歷程的學習。

理論

羅傑斯當事人中心論

Rogers是當事人中心治療法的先驅,它將輔導的重心放在當事人身上,對當事人表達了高度的尊重與同理,表現出人文主義的精神—以人為中心,現行的教育體制凡事規格化,一切以外在的模式或制度來規範學生,結果學生難以從中體會到教育的樂趣,教師如果把這種「人本中心」的精神帶進教室,站在學生立場來施教,學生變成自己可做決定的人,並對自己負責、自我約束,老師和學校有關人員的責任是協助創造一種益於心理的氣氛,使學生能於其中擔負自己的教育責任,我們可以把當事人中心學派中的一些的一些基本態度重新定義,使它們適用於學校情境,例如同理心:老師站在學生的立場去了解學生的需要,體認學生的感受為學生設想,並反映出來。積極尊重:尊重學生的個別性。運用真誠:建立互信關係。

理論

蘑菇效應

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效應很形象地詮釋了多數人的工作經歷︰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總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沒有能夠受到重視。當他默默無聞地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漸被人關注並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被人遺忘。

理論

鷹架作用

鷹架理論奠基於維高斯基的近側發展區概念,強調教學的動態評量及學習者的社會互助及反思歷程。在近側發展區裡,鷹架提供者(老師)提供一個暫時性的支持來協助學生發展學習的能力,隨著學習者能力的提升,便逐漸將學習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

通識

公辦民營學校

係指政府設立學校,委由民間團契經營的意思。

通識

分流教育

分流教育是指在制度上分別對不同教育對象,採取不同的教育實際措施而言,我國現行高級中等教育分流為普通高中、高職教育,主要是考慮如何有效運用資源以培育社會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人力。

通識

文化不利

是指兒童所處的家庭或社會文化環境刺激相對較少,與生長在一般社會環境的兒童相比較時,常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而言。

通識

四一O大遊行

提出教育改革四大訴求︰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

通識

四大公開

意見公開、人事公開、獎懲公開、經費公開

通識

生涯照護

一種社會福利的措施,提供弱勢族群(例如老人、身心障礙者…等)整個人生的照護工作。

通識

先備知識

在學習某種知識前,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例如加法是乘法的先備知識。

通識

全人教育

是指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

通識

全球化

全球化指的是跨越國家和區域政治界限的經濟活動明顯成長,全球化表現下由貿易和投資所帶動之有形或無形的商品或服務流通,甚至於帶動人的流通。各國政府減少對有形或無形的商品或服務流通之限制,和科技進步,特別是通訊和運輸之進步,促進全球化的進程

通識

全球在地化

在這一股既全球化又地方化,我們名之為「全球在地化」的潮流中,在經濟面的首要工作自然是積極拓展知識經濟時代的網路與電子商務商機;而在社會面的焦點應是地方性特色的塑造。

在大家高喊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口號中,卻經常忘了「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的重要性,因此也就無法意識「全球化思考、在地化行動」才是最重要的精神。換言之,「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才是更重要的思考與實踐面向;其中,地方知識是知識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內涵。

通識

合流教育

合流教育是指政府採取單一化學校制度,使每個人不分智愚共同就讀各級各類學校,反映在具體教育措施上,國小教育階段有「學校選擇權」(school choice)的計畫,以保障學童同等受教權益,以及融合課程的設計,使國小教育活動與學童能力、興趣密切結合。舉凡增設公立幼稚園,擴大就學機會;支援「教育優先區」,均衡各地教育水準;不斷修訂中國小課程標準,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推展「零拒絕」的特殊教育,使人人均有就學機會…等均是

通識

因材施教

依據學生的程度,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教材、教學方式、評量方法,以達成個別化學習的目的。

通識

回流教育

所謂「回流教育」係指成人每隔一段時間之後,再回到教育機構裡進行有組織、有系統的學習。所以,它可以說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歷程

通識

回饋機制

提供回應訊息的管道。

通識

多元入學

多元入學係指改變現行高中和大學聯合招生制度,學生以多元模式的管道進入高中和大學之教育制度。

通識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意指學校提供學生各種機會,讓學生了解各種不同族群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欣賞其他族群文化的積極態度,避免種族的衝突與對立的一種教育。

通識

有責無權

沒有決定某些事的權力,卻必需負起事發之後所有的責任。

通識

完全中學

又稱一貫制中學,是指同時設立初〈國〉、高中部,且二部在統一的行政系統下運作的中學而言。

通識

杜部長施政主軸

()現代國民(提高語文能力、均衡人文與科技、強化多元與普世價值)()台灣主體(發揚臺灣特色、尊重多元文化、引領國力升級)()全球視野(推動教育國際化、展現創意與特色、擴大雙向留學)()社會關懷(扶助經濟弱勢、輔助學習弱勢、縮短區域落差、強化責任教育)

通識

社區學院

它可視為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的一環,提供有志學習者自我充實或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機會。

通識

特許學校

1990年以來,在美國興起的眾多公辦民營學校之中的一種學校類型。它特別允許教師、家長、教育專業團契或其它非營利機構等私人經營公家負擔經費的學校,不受例行性教育行政規定約束。

通識

高中職社區化

是指教育部為均衡高中職發展、整合高中職資源,使國中畢業生能就近升學高中、高職的二種策略性規劃,目的在達成均衡高中職教育品性、學生適性學習以及就近入學,以建構高中職「就學社區」的理想,並為十二年國教作準備。

通識

基本能力

係指學生應該具備重要的知識、技能和素養,俾以適社會的生活。所以,基本能力可以說是預期學生經過學習之後需要達到的能力

通識

基本學力

是指所有學生教受學校教育之後,共同習得之最基本的能力或成就表現。換言之,基本學力是學生學習結果中,最核心、最基礎的部份,也是所有學生學習過後普遍必須具備的最低限度之能力。

通識

專業倫理

係指某一專業領域人員(如︰醫師、律師、教師、法官、工程師、會計師、建築師...)所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和責任。

通識

教育改革

所謂「教育改革」,係指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因應社會變遷及內在教育需求,對於教育現狀或教育問題,所進行各種興革措施,以謀求教育發展與進步。

通識

教育券

或稱教育代金,是指政府編列預算補助學生就讀私立學校的助學金,它是美國近年來推展學校教育選擇權的途徑之一,也是我國擬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一種教育方案。

通識

教育指標

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指作為評估教育運作之預期結果的具體項目,其二是措描述教育系統重要特徵的具體事項,包括質的指標與量的指標,質的指標與量的指標主要差異在於描述的模式,質的指標用一般敘述句呈現,如團隊精神、凝聚力等,量的指標用量化的短句呈現,如師生比、每千方公里學校數等。

通識

教育規劃

最近在教育規劃上,強調以教育規劃導引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教育規劃執行教育改革的方案,並透過學校為本(school-based)的發展計畫,落實教育改革效果,期能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

通識

終身教育

俗語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最足以代表終身教育的精神。

通識

通識教育

一方面發展受教者的潛能及生存適應能力,一方面培養受教者能夠與人所生存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建立良好互動關係。是故,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holistic)的教育,不是專門技術性(specialized)的教育;而且也是一種統整性(integrative)的教育,不是片斷式(fractioned)的教育。

通識

博雅教育

所謂通識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其目的在求完整的知識; 所謂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其目的在求完整的人格。

通識

媒體識讀(素養)

大眾媒體與傳播科技已經是目前社會人們彼此聯繫、建立關係,以及熟悉生活環境的主要工具,故媒體亦具有引發人類衝突、阻礙社會進步的破壞力。所以閱聽大眾需要充實媒體識讀知能,以因應新聞報導偏頗、民調數字造假、等等讓人煩心甚至痛心的媒體亂象。也就一種對媒體資訊的判斷能力。

通識

綜合中學

是指因應學生的能力、興趣、性向,提供彈性、多樣普通及頭班課程的中學而言。

通識

網路成癮

或譯為網路上癮、網路沈迷,是指網路使用者過度沈迷於網際網路,所形成的一種上癮行為,有如沈溺於藥物、酒精、賭博般,片刻離開就渾身感覺不舒服。

通識

質的研究

是指研究者針對自然發生的事件或現象,進行系統性的觀察與記錄,將觀察所得之資料加以分析整理,並將結果予以歸納敘述的一種研究途徑。

通識

學分制

可界定為︰學生依學校規定修畢一定學分及格後取得文憑或學位證書的一種制度。

通識

學區制

我國國民中國小施行的學區制度,是指為方便學童就近入學的入學學區制度,不同於美國的地方學區制度,也與美國多元選擇的入學學區制度不同。

評量

生態評量

生態便是我們所屬的環境。生態評量它是一種非正式的評量,其重點在於評量個人與環境需求間的關係,因此其目的在於找出各種場所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並對個人在這些場所的表現加以評估,以了解個人能力與環境需求間的差異,最後透過差異分析以決定教學內容或目標。

評量

多元評量

評量的方式不再局限於紙筆測驗,而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例如實驗、操作、口頭或書面報告、檔案)來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

「多元評量」強調「多元」,必須具備下列特質方能掌握人性化、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

()專業多元。()內涵多元。()過程多元。()時機多元。()情境多元。()方式多元。()人員多元。()計分多元。()結果多元。

評量

安置性評量

測量學習前所需之知識和能力;決定學習之前,已達到課程目標之程度。

評量

成績評量

對於學生學習表現的優劣所給予的評價。

評量

形成性評量

形成性評量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觀察、口頭發問、表演、操作或評定量表等方式評量學童的學習成就及學習精神

評量

卷宗評量

又稱檔案評量、卷例評量、個人作品選集評量。它係指教師指導學生有系統的收集其作品,並置於資料夾內,然後教師根據資料夾內的作品予以評量,以了解學生之學習過程及結果。

評量

真實評量

真實評量是指能評量出被評量者真正能力的測驗理念與方法而言,換句話說這種測驗的理念與方法重視的是實質內容的評量,而不是形式的評量。例如︰要求學生解答一個數學問題、寫一篇報告、做一個實驗、找出機件故障的原因等

評量

動態評量

動態評量乃教師運用「前測--教學介入--後測」的主動介入模式,經由充分溝通互動歷程,持續評析學生教學反應與學習歷程,剖析教學前後認知能力的發展與改變,進而提供發展或改變所需的教學介入的評量方法,可見動態評量乃一種結合教學與診斷的評量模式。

評量

診斷性評量

診斷學習困難原因的一種評量方式

評量

量尺分數

是指將接受測驗者在該項測驗答對的題數,依據測驗原理訂定數學公式,並依據此數學公式轉換成可以在測驗之間、考生之間相互比較的分數。

評量

實作評量

又稱非紙筆測驗,係指根據學生實際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或工作表現所作的評量。這些任務或工作,可能是實際操作、口頭報告、科學實驗、數學解題、寫作..等。

評量

檔案評量

或稱卷宗評量,係以個別學生為單位,有目的地從各種角度和層次收集學生學習參與、努力、進步和成就的證明,並有組織的彙整於資料檔案夾內,以供評量的一種評量策略。

評量

總結性評量

在完成某一個學習階段後,評估學生的學習成績,作評分及分級之用的評量,稱之為總結性評量。

評鑑

CIPP

史塔夫賓提出的一種評鑑模式,C︰背景指標;I︰輸入指標;P︰過程指標;P︰成果指標

評鑑

生涯階梯

學人Murphy提出「教師生涯階梯」的理念,說明不同的階段,各有不同的角色和工作,同時也擔負不同的責任和任務。而「教師職級制度」則是不同發展時期的教師具有不同的能力表現,建立一套教師專業晉升的管道,可以激勵教師的工作士氣。

評鑑

同儕視導

就視導者的身份來分,可將教學視導分為督學、自我與同儕視導。1.督學視導: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督學所做的視導。2.自我視導:由被視導者本身所進行的自我反省批判與改進。3.同儕視導:由視導者的同僚所給予的視導。

評鑑

合作式專業成長

中小學教師評審委員會除擁有教師聘任之審議權外,對於校內教師平日之教學情形,亦負有其考核權,以作為教師續聘或長期聘之參考依據。惟此種制度之設計,亦可能損及教師同事間之情誼,如能結合「合作式專業成長」(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之教學視導模式,對於發揮教評會之實質功能以及提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則將有所助益。

評鑑

後設評鑑

後設評鑑也就是Orata P.T.所說的「評鑑的評鑑」或稱內部評鑑的外部評鑑,Cook T.D.稱為第二級評鑑(secondary evaluation),其目的在發現初始評鑑的適當性與缺失,作為今後改進的參考。後設評鑑做什麼?後設評鑑主要是針對初始評鑑的下列問題,做一次客觀的評估分析:例如評鑑的設計、前置作業、標準、人員、過程、方法、報告書、結果的處理…等。

評鑑

校長評鑑

係指對於校長的表現進行判斷,以了解校長表現的優劣和提供校長改進缺失的過程。校長評鑑規準︰1.行政管理;2.教學領導;3.課程發展;4.道德領導;5.公共關係

評鑑

校務評鑑

是指系統化搜集學校發展計畫的規劃、執行與結果等方面的相關資料,並加以客觀的分析與描述,以作為判斷學校績效或協助學校持續改進的過程

評鑑

教育評鑑

係指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有系統和客觀的方法來搜集、整理、組織和分析各項教育資料,並進行解釋和價值判斷,以作為改進教育缺失,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

評鑑

教育評鑑

教育評鑑(educational evaluation)係指對於教育現象或活動,透過有系統和客觀的方法來蒐集、整理、組織和分析各項教育資料,並進行解釋和價值判斷,以作為改進教育缺失,謀求教育健全發展的歷程。

評鑑

教師分級

見「教師職級制」

評鑑

教師效能

教師效能的定義:一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

評鑑

教師評鑑

依據教學品性內涵,訂定評鑑指標及程式,由評鑑者以觀察、測驗、晤談、調查等模式,進行評鑑相關資料的收集,對教師個人的資格、能力及表現給予價值判斷,除了解其表現外,從而改進教學實務、激勵教師專業發展與進行適當的人事決定。

評鑑

教學評鑑

教學評鑑的是要透過一連串的教學視導來進行。歸納教學評鑑的目的有三大類:()品質控制:在判斷教師教學的品質。()專業發展:在協助教師更加瞭解自身教學的情形,以提升教學技巧,擴展教師的專業。()教師激勵。教學評鑑表九大範圍。(1)教學計劃;(2)班級管理;(3)教學呈現;(4)溝通技巧;(5)教室氣氛;(6)教學組織與策略;(7)教學評量;(8)學習環境;(9)教學改善與專業成長。

評鑑

過程績效

過程績效則是強調教育工作者在推展教育活動時,要能講求過程、方法或教學技巧,並能感動對方進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評鑑

賦權增能

當第四代評鑑提出,打破過往強調科學、客觀、專家取向的評鑑傳統後,更多貼近真實現場,更強調實務參與的評鑑不斷出籠,「賦權增能評鑑」因應而生。台灣近來的課程改革充滿賦權增能的精神,學校要負起課程發展之責,並要對課程與教學進行評鑑。而教師應是學校課程評鑑的主體。納入賦權增能理念的課程評鑑含六個步驟,分別為:()分析狀況()建立目標()紀錄進度()發展策略()研擬對策()回饋循環。從各步驟的內涵中可發現,賦權增能評鑑的精神用於課程評鑑,其重點不是僅在評鑑本身,它最關心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在賦權增能的理念下,經由評鑑幫助教師進行課程發展,且該評鑑是在課程發展初始即進行,它可導引學校願景、課程目標的訂定以及課程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第二個部份是在此賦權增能的課程評鑑之中,教師的能力是否有所開展,而所增加的能力,能否再融入課程發展的系統,並進一步促進個人或學校組織的解放。

評鑑

績效責任三R

Responsibility責任、result結果、reward報償

評鑑

臨床視導

是指視導人員對於教師實際教學的觀察,將所觀察到的資料透過彼此面對面的互動模式,進行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活動,以謀求教師教學改進和提升教師班級表現的過程。

步驟:()建立教師與視導人員之間的關係。()與教師安排教學。()設計觀察的策略。()觀察教學。()分析教、學過程。()安排會商的策略。()會商。()重新安排教學。

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是指有效發展組織成員的工作潛力、擴大成員參與組織決定,以同時滿足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套原理原則與方法。

管理

人性管理

施用「人性化管理」,善待屬下、員工,讓各個成員都由心底產生動力,充分發揮分工合作、各在其位各盡所能的效果。由雷根治理美國和許文龍管理奇美的績效,足資證明效果之良好。

管理

六標準差

重視品質的企業文化,是落實六標準差(一百萬個產品中僅容許有3.4個瑕疵品)的要素,而其目標就在創造顧客滿意的價值,達到永續經營的境地。

管理

平衡計分卡

平衡計分卡便是一種將目標策略轉換成實際行動的管理理念與制度。平衡計分卡理念系將績效評估指標分成四個重要的構面,此四構面分別為顧客構面、財務構面、內部程式構面及學習成長構面。衡量績效即衡量目標達成的情況,必須先知道最終目標(即策略)為何,因此,績效衡量指標的構面亦可用以做為策略之分類構面。

管理

目標管理

基本觀念:目標管理要求組織內的每一個人及各級部門全力配合公司目標,對於份內工作設定目標、決定方針、編定進度,以最有效率的方法去達成,然後定期檢討、評核成果,作為下期設定目標與方針的參考,而且周而復始循環。因此,一個公司如能順利實施目標管理,當然可以強化該企業的體質,並且發揮組織的效能。其意義:()著重於人與工作的融合;()是能力開發的砥柱(心理是幹勁,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參與管理經營;()結合公平人事考核制度。

管理

尖峰經驗

又稱「高峰經驗」。指的是人一生中所深受感動的時刻,這個感覺是:「一種極度的快樂、喜悅、敬畏的心情…覺得一件很重要、很有價值的事情發生了」。這種感覺對一個人具有一個重要及長久的作用,它使得這個人以後看待自己與別人的方式變得比較積極健康。自我實現的程度與高峰經驗的多寡並不直接影響一個人事業的成就高低,但是會深刻地影響一個人對於自己人生的價值感與滿足感。

管理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練特別強調個人願景的整理,搞清楚自己的人生到底為了什麼在活,到底要追求什麼?如果個人的人生能夠有清楚的願景才有可能延伸為組織貫徹理念的動力;如果個人能夠為理想克服一切現況、困境(創造性張力),才有可能延伸為組織達成使命的動力。故組織若要強盛,只有完善的制度來規範人的行為,而忽略內在的動力,那是緣木求魚的。“自我超越”之修練即在協助組織發展內在的動力!

管理

改變心智模式

每個人由於生長的經驗與背景,累積成許多根深蒂固的假設、成見、圖像,以此來詮釋世界的種種。這種線性思考模式,往往使自己落入「執著」的偏狹。若個人在遇境時,皆能纜鏡自照,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審視全局,改變遊戲規則,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別人的意見,更以參與、互動關係,作為變化心智模式的基礎。

管理

系統思考

Senge以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練,幫助組織認清變化的型態,並了解如何有效掌握變局,也能運用「向下對焦」的方式建立基層共識,更能運用「向上開展」的方式尋找較大的願景,開創新局面。系統思考使自己與組織搭建互通的橋樑,是一種心靈的轉變,讓自己了解與組織共存共榮的使命感。

管理

走動管理

所謂走動管理,是一種加強機構主管、員工和顧客三方的一種管理制度。根據這制度,經理須經常四處走動,和員工、顧客作直接的溝通。了解工作的進度、困難、員工能力、意見和顧客對產品(服務)的接受情況、要求和意見。

管理

延續管理

因應組織升遷、調任、職務調整,採取有效策略及管理,使組織績效不致於受到影響。

管理

知識長CKO

未來不論企業或國家,都需要增設「知識長」(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的管理職務。在二十一世紀新發展的知識經濟中,知識長的職責是發現優勢,以便「取得優勢」。他並非執行長,也不是領航員、策略大師或戰術專家,但擁有上述所有專長的部份特質來達成任務。換句話說,他需要命令、引導,並規劃長期或短期策略與戰術,來管理新經濟體系中的知識。

管理

知識經濟

是指以知識與資訊的生產、傳遞、應用為主的經濟體系。也就是說,在知識經濟體系國家,知識是促進經濟成長、創造財富、以及提供工作機會的主要動力。

管理

知識管理

係指將組織內的資訊和人員作有效的管理和整合,透過組織成員知識的共享、轉化、擴散等模式,成為團契制度化的知識,促進知識的不斷創新,以增加組織的資產,擴增組織的財富和創造組織的智慧。

管理

非正式組織

是指組織內部成員間自發形成的各種非正式組織及其相互關係。這種非正式組織對工作的影響甚至比正式組織更大。中國人講的情面關係就是這種非正式組織。有時正式組織做不到的事,經非正式組織反而做成。理論上來看,非正式組織有時幫助推動正式組織運作,有時則可能阻礙正式組織的效率。要充分發揮組織成員的作用,不僅要靠組織的正式結構和規章制度,而且要注意組織成員自發形成的各種小群體的作用。

管理

參與管理

參與管理:讓組織成員有機會參與組織決定和事務管理方式。三重點:()權力分享,責任共擔。()民主領導。()融入組織變革與發展。

管理

執行力

執行力的三個核心流程:「人員流程」(將人放對位子);「策略流程」(擬定最佳的營運策略);「營運流程」(強化企業內部的營運流程)。三者彼此相連,並確實有效執行,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管理

AA+

柯林斯 (Jim Collins) 的新書Good to Great (中文版書名為《從AA+),作者發現,成功的公司往往有個低調、謀定而後動的「第五級領導人」;先找對人,再決定要做什麼;並且將公司是有意識地變得簡單的,他們弄清楚該取該捨的事物,然後有紀律地不斷重複正確的做法(刺蝟概念);強調紀律的文化;並以科技為加速器;並從優秀到卓越。其蛻變過程不是一蹴可幾的,轉變的過程好像無休無止地推著巨輪朝一個方向前進。如此才能讓公司不斷的精益求精。

管理

教導型組織

「提區」提出:成功的組織領導人,不僅要有學習領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教導領導的能力,上層領導人親自教導、培養次一層的領導人,次一層的領導人也親自教導、培養更次一層的領導人,這種領導人培養領導人的組織型態就是「教導型組織」(teaching organization)。也唯有領導人和員工教學相長的「教導型組織」才能帶動公司全員,齊心向前。

管理

敏感訓練

敏感訓練的過程包括一群管理者,或稱為訓練群(Training Group,T group)到一個工作場所以外的特定地方接受訓練。在訓練人員的指導下,群體通常從事沒有議程、沒有焦點的對話,目的在於提供他們製造自我學習的環境。敏感性訓練的內容,隨時因人、因事、因地、因特殊事件而改變。所訓練的內容,乃是在建立動態的人際關係。敏感性訓練的目的,在增進個人之自知之明(Self-Insight),使受訓者能夠對他們自己的行為產生進一步的瞭解;並且,自己對別人的行為也可建立較正確的認知,使自我感覺(Self-Awarness)變得敏銳,增進自己對別人行為的感敏度,結果,將可培養自己能夠與他人交心共處的能力,提高自己應付環境的能力。

管理

深度匯談

組織成員採取固定時間面對面對話,運用推論階梯、懸掛假設、成果循環及情緒罐子等深度匯談工具,藉以破除對話雙方的成見,找出問題的成因,促進組織成員的凝聚力,共同解決問題,是團隊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管理

第五級領導

柯林斯:第五級領導係指領導者結合「謙虛的個性」和「專業的堅持」,將個人自我需求轉移到組織卓越績效的遠大目標。

管理

第五項修練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第五項修練:系統思考;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項修練:建立共同願景;第四項修練:團隊學習。

管理

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可以用感覺就能感受到的一種組織氣質,也是可以用肉眼就能看見的組織活力。有活力的組織文化,可使成員(一)敢於做冒險的事。(二)失敗也不會受責難。(三)意見可充分表達。(四)尊重個人的發展。(五)資訊分享。(六)有榮譽感。

管理

組織再造

羅文索(J. Lowenthal)認為再造工程「是以組織核心能力為焦點,針對運作流程與組織績效,重新思考和重新設計,以獲致組織績效的巨大改善。」組織進行再造工程的過程中,至少具有以下幾項主要特徵:1、整合工作流程。 2、由員工下決定。3、同步進行工作。4、彈性化的作業流程。5、破除部門間的藩籬。 6、減少監督和審核的控制過程。7、減少折衝協商。8、提供單點接觸。9、集權與分權並存。

管理

組織扁平化(人人是領導)

組織扁平化是追求組織效能的動態過程,成就不同目標所必須具備的表現和能力。是促成學校長遠而有效發展的動力,能有效經營並適應外在變遷,向目標邁進。◎學校組織扁平化的策略1.需要更迅速、更符合效益的決策系統。2.高階領導人更充分授權,做好決策工作。3.隨時分享彼此對組織目標、價值與子問題。4.尊重組織中的個人期望與價值觀。5.改變必須要從上到下,決策者和執行人都必須真正得到授權。6.基層部屬必須有理解力、承諾心和足夠能力來接受這樣的新角色。7.找到共同目標、想出共同策略、從事共同行動。

管理

組織變革

所謂組織變革,是指一個組織進行局部或整體調整的過程。

管理

提昇學校效能作法

組織再造、學習型學校、默默領導、專家參照、賊權增能、型塑優質組織文化、合作式業成長、自我更新取向、同儕專業互享、微觀知識社群

管理

智慧資本

企業日常營運流程、組織制度、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品牌形象、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研發創新能力及智慧財產權等統稱為「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是企業知識資源的主要來源與競爭力所在。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行為,而不單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其認為智慧資本存在於公司中可創造差異性優勢的知識,為了讓有價值的智慧資本移動,組織應建立有價值的企業網路,以連結企業內跨部門工作團隊,並能連結組織外之顧客與供應商,以加速公司的價值創造(Galbraith, J. K., 1969)。依據過去學者的相關研究與定義之整合,智慧資本的組成要素可分為: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結構資本(structure capital)與關係資本(relationship capital)等三項。人力資本泛指公司全體員工與管理者的知識、技能與經驗等。結構資本泛指公司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的整體系統及程序。關係資本泛指組織對外關係的建立、維護與開發,包括顧客、供應商與策略夥伴。

管理

策略管理

係指組織運用適當的分析方法,確定組織目標和任務,形成發展策略,並執行其策略和進行結果評估,以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

策略聯盟

是指組織之間為了突破困境、維持或提升競爭優勢,而建立的短期或長期的合作關係。又稱伙伴關係。

類型:學術網路共享號術研究合作、校務經驗分享

要建立激勵配套措施、建立交流機制、建立學校組織文化與行政系統的溝通協調。

管理

零和原理

“零和”使得各商家具有排它意味,在立場上跟競爭對手不相容。i.e.市場並未擴大,只是各商家彼此之間在原來的大餅上爭來爭去而已。所 謂 「零和遊戲 」 (Zero Sum Game), 代表的是一種要不全盤皆贏, 要不全盤皆輸的對局,零和遊戲是一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遊戲。

管理

網狀組織

代表學者:羅倫基(P. Lorange):為了塑造新競爭力,許多企業都在作同一件事:把組織打散成一張網,形成最機動、最具彈性、最少層級的 "網狀組織"。員工凝聚在共同目標下,自動自發像有機體一樣的互補功能。 一、網狀組織的特徵:(機動 ()彈性 ()層級少。二、網狀組織與傳統組織的比較:()職務分配的不同(垂直→平行)()權力來源的不同(階級、資訊→任務、專業)()領導者角色的不同(發號施令→支援協調)()管理功能減弱,經營部分加重;()企業倫理的重新定義。

管理

衝突管理

衝突管理的重點,就是在於建立既得利益或潛在利益上之共識。什麼叫做建立共識?讓你的看法、做法與我的看法、做法產生交集,這樣的努力過程就叫做建立共識。衝突的肇因包括:()稀少性資源之爭取()知覺之差異()工作之相互依存性()資訊之缺失()角色混淆。化解衝突的策略包括:()迴避()壓制()順服()合作()妥協。處理衝突應該具有的心態:()維護當事人的自尊。()處理之焦點應集中於問題,而非集中於人物。()移情設想。()衝突之化解是基於利害之考量,而非基於立場之考量。

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SBM),是一種權力下放的學校管理,包括自治和分享式決定的歷程,同時也是一種管理結構。吳清山(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權利下放的學校管理方式,美國各地方學區將決定權授予各校,讓各校在行政、人事、經費預算和課程教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使學校經營更具彈性、效率和績效。張明輝(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將學校視為作決定的基本單位,而作決定的權力是將以往教育行政機關所擁有的權利授權到學校層級,由學校成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一同分享和參與作決定的權利,範圍包括預算、人事、課程和教學等。

落實學校本位管理的作法:領導民主化、教學多元化、發展自主化、視野國際化。

管理

學校行銷

行銷本身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身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將學校形象做適度的包裝,有計畫、有目標的辦理學校行銷的工作,我們可以:(一)鼓勵老師家長,以「xx國小人」的身分跟各界人士分享學校辦學成果。(二)在學校選定可張貼的公佈欄、網路,隨時將校園資訊公佈週知。(三)與報紙、廣播、有線電視等媒體機構與專業人員維持良好關係,隨時將學校資訊刊登、播映。(四)學校各項活動計畫,務必有如何宣傳的實施方法,確保每一項活動設計兼顧行銷策略。

管理

學校效能

有效能學校的特徵(吳清山)()強勢的行政領導。()和諧的學校氣氛和良好的學校文化。()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習得。()對學生有高度的期望。()教師有效的教學技巧。()經常督視學生的進步。()教職員的進修與發展。()妥善的學校環境。()社區、家長的參與和支持。

管理

學習型組織

係指一個組織能夠不斷的學習,以及運用系統思考從事各種不同的實驗與問題解決,進而強化及擴充個人知識與經驗和改變整個組織行為,以增強組織適應與革新的能力。

管理

壓力管理

係指個人面對一個具有心理、生理或情緒威脅情境時,能夠有效加以因應與克服困境,使身心能夠維持平衡和健康狀態的過程。

管理

績效責任

績效責任不僅是學校行政發展的趨勢,亦是教學成效的指標。教師在小班教學過程中除要以「績效責任」做為教學成果的具體檢驗,亦做為改進教學之依據;學生的學習、課程的實施均是以績效責任的精神作為衡鑑學生成效,進行補救教學或充實教學的依據。在小班教學過程中,尤是重視學校辦學績效、教師教學績效及學生學習績效。是以績效責任與精神是影響小班教學的精神。

領導

互易領導

領導者透過獎賞、消弱等價值互換的過程,來贏得部屬的向心。獎賞與否的標準是經由領導者與部屬之間雙方協商而來。領導者以滿足部屬的需求,換取部屬為組織效命的意願;部屬以獲得滿足的高低,做為工作賣力與否的依據。當部屬依協議達成既定目標,領導者便給予應得的獎賞;反之,則給予負面的回饋。

領導

互為領導

一種領導的技巧,讓同仁互為領導與被領導之角色,體認在不同職位,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進而透過彼此的專長來領導團契,也利用彼此角色的互換,彼此包容。

領導

共享領導

在從事困難的任務時,輪流擔任與共享領導權是有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因為我們都是互相依賴的。參考「雁行理論」

領導

服務領導

以服務取代過去威權領導的一種新的領導方式。

領導

促進型領導

促進型領導(facilitative leadership)強調「共同合作」和「授權」的領導方式,重視協調整合組織內外的人力、物力資源,共同解決問題,達成教育目標。因此,學校領導者應注重溝通協調,營造良好的合作關係,激發成員充分發揮解決問題的能力。

領導

威權來源

 

領導

科層體制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大大小小組織為能順利運作,將權力的取得、範圍、及相隨而來的獎懲等,都有一套特有的規則。從鉅觀層面來看,進入現代後,組織結構特性為「科層體制」(bureaucracy)。韋伯(Max Weber)認為「科層體制」是現代社會組織的普遍特徵,其起源的主要原因是傳統管理型態無法滿足現代國家和資本主義企業的需求,由於對行政管理的不斷需求及擴張,造成「科層體制」的不可避免及不可逆轉。其次,現代化過程中,有專業技能方可獲得合適職位的「職能相稱」、權力與責任相對的「權責相符」、和基於績效的「賞罰分明」等,也與「科層體制」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

領導

倡導與關懷

倡導與關懷把領導者的行為分成強調「團體的需求」及強調「個體的需求」兩個向度。前者是一種「工作導向」;而後者是一種「關係導向」。一個機構在組織工作及滿足員工需要時,是要「高倡導」、「高關懷」並重。學校組織能力高,教師有滿足感,是最理想的管理方式。

領導

教師士氣

校長應以專業領導的角色提振教師士氣,同時須以現代化的行政觀念、以服務來強調領導、以專業來取代權威、以共同分享的決策來代替個人的決定,成為教育專業的領航員和實踐者。

領導

無疆界領導

特質:全球化思考、欣賞不同文化、科技重要性、建伙伴關係、分享領導機會

啟示:善用資訊、組內資訊流通、成員相互合作、落實專業分工、領導者充份授權、成員參與決策、組織彈性機動

領導

溝通模式

指人與人溝通的方式,例如口語、文字、網路…等。(待查)

領導

道德領導

道德領導能力:校長必須能夠:1.在專業操守及個人道德方面,均可作為模範。2.在校內推廣合乎道德的行為及誠信的精神。3.接納並善於體會校內成員的個別差異。4.就學校運作的公平性、效能及效率,向學生、家長、教職員、校董會及社會各界人士負責。

領導

團契動力

「團契動力」是團契領導者與成員互動後,對團契的高度認同感而產生之集體意識,團契成員皆清楚團契的目標,雖然會有外在力量的介入(例如︰上級指示),但所有成員會適度犧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團契(群性)的需求,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當團契利益發展成長時,個別利益此時亦相對增加而促進自我(個別化)發長,形成互利雙贏的結果。

領導

暢達溝通

能夠很順暢的與成員溝通而無任何障礙,並能藉此形成共識或達成協議。

領導

模範領導

詹姆士「模範領導」︰以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以及與全球各地包括公、民營組織在內的各階層領導人的訪談結果作為基礎。他們發現領導統御的基本內涵與原則和1980年代並沒有什麼兩樣,甚至幾世紀以來都不曾變過,改變的只是時代背景,管理者面對新世紀要有新的思惟,但是要成為模範領導人,更要能深刻地明白與掌握領導的終極精神及要領。的五大實務要領(the Five Practices of Exemplary Leadership)及十大承諾。只要領導人明白領導統御就是人際關係,願意開始去貫徹五大實務要領時─包括以身作則、喚起共同願景、向舊習挑戰、促使他人展開行動、鼓舞人心─他們就更能在自己的個人最佳領導經驗中大顯身手,而成功也終將來到。

領導

默默領導

一反領導者的英雄式形象,巴德洛克點出,在快速變動的後工業時代,真正對世界造成影響的,是默默且嚴謹地執行出數百萬件瑣事的「默默領導人」,他們為組織、同事、自己,做出正確的事。這些「非英雄」是靠著腳踏實地的許多小努力,聚沙成塔般地改變了世界。他們每天耐心付出的努力,是讓公司更好,也讓世界更美好的關鍵所在;換句話說,「默默領導」才是推動及改變世界的那隻手。

領導

轉型領導

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是指組織領導人應用其過人的影響力,轉化組織成員的觀念與態度,使其齊心一致,願意為組織的最大利益付出心力,進而促進追求組織的轉型與革新。

領導

權變領導

通權達變,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依不同的情境,決定領導方式。(費德勒)

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

()人文主義:學習權的保障尊重、帶好每位學生

()後現代主義:反威權、反體制、權力下放

()「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課程有所謂的「聚集型」和「統整型」(伯恩斯坦),前者像八二年版的課程標準;後者較像九年一貫版的課程綱要。

以伯恩斯坦的知識社會學來比較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

()課程內容:分化、獨立的學科vs討論式活動

()教學組織:嚴守課業規定vs彈性課表

()學生分組:同質性vs異質性

()學生的選擇:限定的vs自由的

()評鑑:單一型式vs多樣化

()對學生的控制:階層中的角色vs人際關係

()教師角色:獨立自主vs相互依賴

課程

三明治課程

是指融合理論與實務的一種課程安排模式,由於課程安排常采「理論-實務-理論」或「實務-理論-實務」之模式進行,型式上很像三明治,所以稱為三明治課程。

課程

古拉德課程理論

課程學人古拉德(Goodlad, J.I.)曾區分五種課程類型,分別是︰理念課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經驗課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口訣:【運經知正理】

課程

空白課程

彈性教學節數亦即是空白課程,提供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專業自主與課程設計所必需的彈性空間,讓教師能專業自主,精彩生動的演出。

課程

草根模式

以前我們都認為課程是由教育部來制定,學校在課程發展中沒有任何關聯;事實上課程發展應該是「草根模式」的,必須是由學校發展出來的,所謂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也就是一種由下而上所發展出來的課程。學校本位課程也就是說課程應該是因地制宜,即使是國定本也應該依照學校的需要、教室的生態,與社區互動的關係,做適當的修正。

課程

教育專業社群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深耕計畫,目標以教育專業社群的概念,促使學校成為課程發展的基地、校長成為學校課程的課程領導者、教師成為課程的發展者與執行者、家長成為課程發展的合作者、民間組織及企業成為教育專業的支持者、教育行政人員成為課程改革的規劃者與管理者,使全國3300國民中小學成為課程規劃的主體。

課程

統整課程

統整課程是將相關的知識內容及學習經驗整合地組織在一起,使課程內的各項知識及經驗成份,以有意義的方式緊密地連結成一個整體。它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學習到知識的意義、得到完整的經驗,因而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並且更容易將在學校內所學習到的知識與經驗,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而更能適應社會的生活。

課程

無縫課程

課程規劃需重視各層級、各學制的課程銜接,提供學生無縫課程的經驗。換句話說,無縫課程重視的是各教育階段的銜接,不會產生落差(近來國中小數學課程之所以無法銜接,就是反証)。無縫課程的設計宜以學生經驗、程度、能力和興趣為中心。推展三圖三隊,發揮無縫課程效能︰ 1.以「課程地圖+心靈地圖+時間地圖」,豐實師生校園生活。2.以「責任團隊+創意團隊+績效團隊」,完成學校本位規劃。

課程

潛在課程

所謂潛在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與班級的環境裡(包括物質、社會或文化體系),有意或是無意中,經由團體活動或社會關係,學習到正式課程中未包括的、或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知識、規範價值或態度。

課程

課程決定

係指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團契或一個組織就其課程分析、設計、執行或評鑑過程中,從幾個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的過程。

課程

課程統整

係指針對學生學習內容加以有效的組織與連續,打破現有學科內容的界限,讓學生獲得較為深入與完整的知識。

課程

課程評鑑

是指有系統的搜集及分析課程發展過程與結果或現行課程的相關資料,並據之評斷課程發展過程、結果或現存課程優劣的一種過程,目的在提升課程決定以及課程內容的合理性。

課程

課程管理

是指政府為達到政策目標,對於學於課程的內容與實施所採取的介入或控制的行政措施。

課程

課程領導

係指在課程發展過程中,對於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鑑提供支持與引導、以幫助教師有效教學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課程

課程標準與課程綱要的比較

()教科書:統編本(藝能科審訂)vs開放民間出版(審定本)

()基本能力:系統邏輯知識vs十大基本能力(人與自己、社會、自然三大面向)以生活教育為中心

()學習目標:追求理想vs學習成果與生活結合

()領域:分科教學vs領域(合科教學)

()時間:固定無彈性vs有彈性課程的時間可自行運用

()評量:以紙筆測驗為主vs多元評量

()特性:全國一致vs學校本位

課程

學校本位課程

由學校本身對於學生之學習內容或活動所進行的設計、實施和評鑑。換言之,就是以學校為主所發展出來的課程。它是「由下而上」(bottom-up)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係以「學校」為核心,重視學校人力的整合和社區資源的運用。所以,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下,它是一種「參與」、「合作」和「共享」的活動和文化。

總務

形式跟隨功能原則

強調校園環境的教育功能,除了兼顧安全、舒適、美觀等原則外,配合當前教學型態的改變、班級經營的理念及開放教育的精神。這就是「形式跟隨功能」的理念規劃。

總務

政府採購法

規範政府機關進行營繕、採購的一部法令

總務

校務發展基金

校務發展基金設置及管理運用辦法:為促進學校發展,結合社區與家長資源,以提升各校教育品質,依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十四條規定,特訂定本辦法。主管機關為縣市政府。縣市政府所轄各級學校得依據本辦法設置校務發展基金。其經費來源如下:()家長、校友或其他團體及個人之捐贈。()孳息收入。()其他收入。為有效管理校務發展基金,學校應設校務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會置委員七到十五人,由校長、家長會會長、家長會代表二到六人、教師代表二到六人及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一到三人組成。

總務

校園規劃

針對學校師生的需求、校務發展的計畫、符合課程與教學需要,而對學校的軟硬體建設,進行有組織、有計畫的規畫設計活動,稱之為校園規畫,目的在提供最優質的學習環境,發揮境教的功能,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達成教育目標。

總務

綠色校園

綠色學校是指符合地球環境觀的學校,也就是透過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使資源的消耗量降至最低、廢棄物等污染量減至最少的一種學校改造計畫,目的在促進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5Rrefuse拒絕, reuse再利用, reduce減量, recycle回收, regenerate再生

總務

綠建築指標

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生物多樣化指標。()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

總務

學校公關

謝文全: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運用媒體溝通、服務及其他活動方式,與社會民眾建立相互了解與良好關係的歷程,以獲得社會民眾的支持與協助,並促使學校教育能符合社會的需要。

總務

學習步道

規畫校園適當的動線,佈置成學習某件事物的學習路徑,讓學生在此路徑內,逐一完成預先設定的教學活動與目標。是種情境佈置的教學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