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及序文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回首頁
序 /國立台中師院教授 蔡志展
 

半世紀以來,政府為了使台灣的住民,擺脫日本殖民教育的陰影,於焉長期的強化了國族觀念的思想教育。因而,嚴重的忽略了讓學生對切身環境的瞭解和社會發展的關懷,沒有走好鄉土教育之常規路線,違離基本教育的原理。難怪積重難返,會衍生出今天社會的許多亂象,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可是衡諸時空,就決策的背景來說,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執政者,可能都會有不得不然的苦處。

近幾年來,台灣的經濟蓬勃的發展,社會生活安逸、政治日趨民主,於是上下信心與日遽增,給予學界和決策者一個省思的機會。文化資產維護和自然暨生態環境保育工作的立法;教育部擬於八十五學年度全面實施「鄉土教育」落實「鄉土教學」。頓然,使整個教育文化體質,有撥雲見日回歸正常的態勢,是一則非常令人振奮的訊息。

談到「鄉土」,筆者以為,可以從出生地、籍貫、生活環境,以及移徙旅次來界定。因為這些因素都會產生「鄉土情懷」,有了鄉土情懷才會有「鄉土之愛」,有了鄉土之愛才能孕育「鄉土意識」。鄉土意識的濃淡,深受鄉土之愛之深淺的影響,而鄉土意識之濃淡又會影響到「鄉土觀念」的清楚或模糊;以及對鄉土之瞭解的廣度與深度。

張瑞和老師是一位勤於事、敏於求的教育工作者。他並非出生於永靖,但是永靖卻陪著他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個年頭。永靖是他的第二個故鄉,但是感情上卻勝過他出生的地方。正如他的自述,他用「愚公的精神」,不汲汲營營於名位的升遷,而專注於挖掘「鄉土資料」。他不讓課餘暇日留白,亟思為他所認同的「鄉土」,保存一份詳實的賁籍,做為他回饋鄉里的獻禮。他的敬業精神,在這舉世滔滔、功利燻心的社會裡,是一壺清涼劑。

張老師情懷永靖,熱愛永靖。從民國七十八年便開始致力於「鄉土資料」之蒐集,可以說是落實「鄉土教育」的先行者。八十年起先後完成了「永靖早期歷史研究」、「永蹟古蹟訪查」、「永靖宗祠家廟公廳訪查」、「永靖舊人物」等等,多達數十萬言,幾乎每年一書,五年光景便蔚為大觀,成績斐然。

我以為「鄉土資料」是在鄉土認同的時空條件下,從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中產生而來的。鄉土教育的著力點在「鄉土教材」,鄉土教材必須在鄉土資料中,擷取最能符合於鄉土教育之需要的資源,加以調查、蒐集、系統的整理、規劃、製錄、保存、編輯或陳列,以資作為校內、校外「鄉土教學」之用。因此,鄉土資料之徵集和出版,誠為落實鄉土教育根本之所在。

永靖鄉土資料的出版,不僅是使爾後永靖鄉的鄉土教育將有所本,應該還會為其他各鄉鎮起了帶頭作用,且為彰化縣的各級學校之鄉土教育釘下了樁。它不但可以做為鄉土教材之編輯參考,也已經為地方保存下不少的事蹟和珍貴的史料,這絕對不是任何名位及金錢所能衡量的。

筆者有幸忝列大學教席有年,感於投入鄉土史之研究無何所成。多年為鄉土教育而奔走,亦屬徒勞。於今樂見是書行將付梓,願湊數語為記,既難成章,更何敢言序,僅聊以暢言心緒而已。並祝此一鉅作,能收拋磚引玉之功,則鄉土是幸,教育是幸。

   
   
  本篇文章沒有注釋!  

資料版權所有,尊重原作者,請勿拷貝轉錄,關於網站設計、進度請聯絡電子化作者。
作者:張瑞和 | 電子化:張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