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及序文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回首頁
第一篇 永靖地區歷史研究
 

 

 

第一節 日據時期的永靖街

 

 

訪查日期: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地  點:永西村

報 導 者:邱垂統先生(電信局局長退休)

  邱垂統先生從小即在永靖街長大,故對日據時期永靖街的街貌瞭若指掌。 他是有心人,很久即在構想描繪他小時候永靖街古風貌為歷史留下見證,故筆 者求教於他時,他即口述小時候街上情景,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但筆者筆錄 不及,遺漏甚多,故只得祈請他繪出這張──早年永靖街略圖」,約以昭和三年做 標準繪出,可說描繪的相當詳細,也很珍貴。

  日據時期的永靖街,公共設施方面,在街仔頭有庄役場(即幾年前拆除的 永靖鄉公所),保甲事務所(在戶政務所處)、警察派出所、信用組合也在附 近,中間有舊郵便局在三山國王廟(永安宮)左側,永靖街轉往西門路有消費 市場,荖葉市場,家畜市場(豬仔市)。輕便車路由員林經過永靖往北斗,在 南門榕樹下有一輕便車車站,輕便車順著永靖街,再轉往西門腳,往關帝廳、 挖仔街前前進,通往海豐崙。

  東門路旁有永靖公學校,在靠近八堡圳大圳溝附近有芎蕉市、柑桔市場、 柑仔組合等。

  另外商店方面有布店、漢藥店、餅店、五金店、文具店、轎店、阿片煙館 、肥料店、代書館等,皆可看出當時大眾消費型態,街上也有很多未開店,只 是一般住宅。

  茲將邱垂統先生繪製昭和三年永靖街圖登錄於後:

第二節 日據時期的關帝廳

訪查日期:民國八十三年十月五日

地  點:吉利閣姓名學中心、文建街邱宅

報 導 者:陳勇任先生(六十多歲)邱煥火(台大實驗林退休)先生等。

關帝廳以前(約六十年)並不熱鬧,甘霖宮面貌已改變很多次,現是疊磚 ,之前是土确屋,更早以前是竹筒仔屋。當時,邱魏家在現西門路東側路旁開 一竹筒仔屋開矸仔店(雜貨店),甘霖宮左側有米店、雜貨店(較邱魏家慢開 ),其他住戶大部分是沒靠路面的三合院傳統建築,到永城路(以前是城腳媽 溝)止,路旁大部分是竹叢、蘆葦。路曾拓寬過,有一輕便車路由永靖街與中 山路交叉口(舊有圓環榕樹),一條通往海豐崙的輕便車路靠邱魏宅那邊,另 另一側是牛車路。現甘霖宮到永城路口之靠路店面,大部分是最近三十年再蓋 的。

  至於──關帝廳」名稱由來,是因早期左側有一關帝廟,後來該廟傾圮,關 聖帝君就居存在這甘霖宮中。稱──廳」則是因此地是大地主收租地,也是去北 斗要道(縱貫路是日據時代開通的)的中繼站,在這吃中餐或打尖過夜。

  說到關帝廳的發展應早於永靖街,由永靖街嘉慶十八年建街市的契約書, 提到──在關帝廳庄前購地一十六甲」即可知。且在道光六年的閩粵械鬥,永靖 街被毀,粵籍曾集中於關帝廳堅守防禦,在施世榜後裔施鈺的台灣別錄所附的 八堡圳圖,在十五庄圳沿途村落的關帝廳,它畫一城符號,或許古早居於防禦 需要,這裏有一城(竹圍可能性最大)也說不定。

  附圖:

第三節 挖仔街勇仔路

訪查日期:民國八十三年十月

地  點:永南、永北村   

報 導 者:邱煥火先生、陳勇任先生

  當時,甘霖宮再往西約一百公尺,約當永福路與勇仔路(現改名為大發路 ),這附近叫──挖仔街」,比這裏熱鬧。有輕便車站牌(再過去是同安、福興 、海豐崙站牌),勇仔路是當時縣道,可通往溪湖、鹿港、北斗,人們騎馬、 走路、或挑著物件來往頗多。永南邱煥火先生,言其祖父武秀才邱利見,生前 常騎馬,經由這條勇仔路去鹿港,半天即可往返。當時附近有妓女戶、商店、飯店、 蠔粿炸等,路邊攤賣的麵、米篩目、碗粿,顧客講究大碗便宜吃得飽,不 注重味道。至於稱──勇仔街」是因 清時士兵服裝,後有──勇」字,代表兵勇,常從這裏經過,故稱為──勇仔路 」。勇仔路已於不久前,改為──大發路」,但以前這段歷史不容遺忘。

附圖:

第四節 特殊鄉音──永靖腔

  台灣地區的方言是以閩南話和客家話為兩大主流。

  其中,就以流行區域較廣且顯著,而為大多數人所熟悉的來分,可分為如 左表所列:

  中原語系分閩南與客家。

  閩南分漳州和泉州系統。漳州系統分:

  漳州腔──分布於縱貫鐵路沿線。

  關廟腔──分布於台南仁德關廟。

  永靖腔──分布於彰化員林永靖。

  泉州系統分:

  宜蘭腔──分布於宜蘭縣治區內。

  泉州腔──分布於鹿港海口南北。

  客家系統分:

  四縣和海陸兩系統。

  四縣系統分: 

  四縣腔──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

  東勢腔──分布於台中縣東勢鎮。

  美濃腔──分布於高雄縣美濃鎮。

  海陸系統即海陸腔。

  海陸腔──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

  其中,永靖腔,為閩南語漳州音之系統。其主要的關鍵在於一個韻母的轉 變差異,其餘則大部份和漳州腔相同。這種變異之韻母,在閩南十五音韻書的 四十五韻中,凡遇──經」(in)韻皆變為──堅」(en)韻。(註一)關於這個 最通常的例子是省籍同胞常戲言的:──永靖枝仔冰、冷冷、硬硬。」這雖是一 句調侃此地鄉親的話,但是這卻使土生土長於本地的居民,自幼用國音交談的 人,無法念出出──ㄧㄥ」的結合韻的國音字。(註二)

  茲將興大中文學報第二期陳永寶先生所收集──永靖腔」變調之字彙節錄於 後:

經(in)↓堅(en)之字彙:

  平:乳、奶、兵、經、耕、傾、卿、輕、丁、釘、燈、疔、烹、硼、汀、 貞、征、增、爭、偵、曾、猙、精、鍾、鐘、生、笙、猩、甥、升、星、昇、 英、櫻、瓔、嬰、鶯、膺、清、兄。

陵、玲、蛉、聆、羚、苓、齡、鈴、零、寧、菱、凌、靈、能、楞、朋、平、 屏、亭、蜓、婷、廷、庭、霆、澄、橙、程、評、萍、鵬、騰、謄、停、情、 前、成、誠、城、盛、乘、營、瑩、熒、榮、盈、閑、閒、塋、明、茗、名、 銘、盟、冥、螟、鳴、萌、迎、凝、榕、松、形、行、還、恆、衡、型、橫。

上:冷、領、炳、秉、景、憬、警、竟、境、耿、炯、肯、頃、傾、頂、 嶺、鼎、等、逞、整、腫、井、種、省、醒、永、泳、影、潁、猛、穎、 請。

  去:并、併、徑、逕、敬、鏡、慶、磬、罄、訂、釘、騁、澄、聽、政、 正、姓、性、聖、應、槍、稱。令、另、病、並、競、虹、定(硬)、靖、贈 、淨、靜、盛、乘、命、孟、穿、幸、倖、杏、行、荇、莧。

  入:栗、逼、克、刻、德、竹、珀、碧、魄、敕、叔、燭、色、析、粟、 億、憶、測。(註二)

  那麼,永靖居民的口音為什麼是屬於漳州音的永靖腔呢?

  這可從彰化平原的人口祖籍分佈來加以分析,就可略知一、二。

 彰化平原的人口祖籍分佈,集中趨勢相當顯著。靠海岸地區,幾乎全是泉 州人。而靠近八卦山麓地帶,則為漳州人或潮州人地區。尤其是從大村到二水 之間的六個鄉鎮(大村、員林、埔心、永靖、社頭、田中、二水),幾乎沒有 泉州人的足跡,而這六鄉鎮的周圍則完全被泉州人所包圍。泉州人在鄰界的幾 個鄉鎮占絕對的多數。

  而漳州人與潮州人分布的六個鄉鎮,漳、潮本身在這一地區也不完全呈混 居現象,而有就祖籍原鄉之縣或鄉集居的傾向。(註四)這在永靖地區粵籍祖籍的 分布更加明顯。永靖五大姓幾乎都來自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

  關於祖籍的分類,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有(一九二八年出版,一九二 六年材料)。關於姓氏分佈,則有陳紹馨和傅瑞德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的──台灣 人口之姓氏分佈」(根據民國四十五年戶口普查之口卡整理統計)永靖地區之 陳姓佔一四%,洪姓佔八‧九%。邱姓佔八‧七%。漳州人佔四○%,潮及其他佔六○%。泉州人則無足跡,顯然洪姓人口與實際情形不符。

  本鄉謝英從先生之《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以七十八年十一月為準,統計出永靖鄉共八千七百四十五戶,一百一十五姓,陳姓佔十三‧四%、邱姓佔十二‧二%、詹姓佔九‧二%、張姓佔七‧九%、劉姓佔六‧三%,資料較新,可信度較高。至於省籍調查謝英從先生文中指出廣東省者佔七九%,福建省者佔二一%(以十五戶以上同姓聚落為調查對象)(註七)。

  永靖地區是漳州口音,由上述資料知本地區乃漳、潮人所組成,可知其一。

  再來即許嘉明先生的田野調查指出,清時漳、粵人的總合,尚不及泉州人的 三分之二,故經過幾次的械鬥、民變後,而意識到漳、粵不聯合不足以抵禦泉州 人的侵襲,故粵籍以永靖永安宮為中心,漳籍以社頭枋橋頭天門宮為中心,聯合 附近粵籍及漳籍而構成一超祖籍分類人群,即──七十二庄」的組織,(註五)以 對抗泉州人,在戴潮春事件的同治元年的史實中,尚可看到──七十二庄總理張三 顯」之記載,可見七十二庄維持了幾十年。這七十二庄幾乎包括社頭、永靖、埔 心的大部分及員林、田中、田尾的一部分。在七十二庄聯合抵抗泉州人的這時, 言七十二庄具有社會意義、經濟意義。可能這範圍構成一個──基本市集區」,舉 凡金錢上的往來、通婚的範圍、宗族的影響力,大致不出這個範圍,由此可見永 靖早期歷史,受漳州人的影響大於泉州人。

  永靖、埔心、員林是一客籍聚落。而且,是以廣東潮州府為主,故多廣東潮州 的地方守護神三山國王廟。而潮州府在行政區分上屬於廣東省,若從語言上看則 近似閩南語、因之又有福佬客的別稱。

  在清朝時,台灣之民不以族分,而以府為氣類;漳人黨漳、泉人黨泉、粵人黨粵,潮雖 粵而亦黨漳,(註六)在上文中──潮雖粵而亦黨漳」,也可作為永靖潮州府的客家 ,為什麼是漳州口音的另一註解。

  此外,筆者小時記憶,當地人對父母的稱呼,至今仍多沿用客家方言──apa 、ami。是永靖腔外的潮州音轉化成漳州音的一個證明。

  不過,隨著教育的普及,資訊發達,電視對兒童說話語音的影響,永靖腔已逐 漸不明顯了。

   
   
 
  • 註一:陳永寶,《漢音學述要──閩南與客家音韻及其功用》,收於國立中興大學
    中文學報第二期,民國七十八年一月,頁一九五。
  • 註二:謝寶銅,《ㄧㄣ、ㄧㄥ發音的矯正教學》,收於彰化文教教學廣場,頁廿八。
  • 註三:同註一,頁一九六、一九七。
  • 註四: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收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
    刊第四十九期,民國七十年一月版,台北南港,頁一三○。
  • 註五:許嘉明,《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收於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
    六期,民國六十二年,頁一八一。
  • 註六:林偉盛,《乾隆四十七年漳泉分類械鬥的個案分析》,收於臺灣史研究暨
    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民國七十六年八月,頁一八七。
  • 註七:謝英從,《永靖──一個彰化平原的鄉鎮社區發展史》,八十年六月,頁五四、五五、七一。
 

資料版權所有,尊重原作者,請勿拷貝轉錄,關於網站設計、進度請聯絡電子化作者。
作者:張瑞和 | 電子化:張剛維